(
课件网) To the sea 普希金 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 ———普希金 “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 ———王立中 了解作者 普希金(1799-1837) 19世纪俄国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他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看作俄国诗歌的太阳,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所"致"的大海是哪一片海域 明确∶普希金此前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当时俄国南部、黑海边的敖德萨,但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与革命者来往,又被下令押送到俄国北部,本诗是离开敖德萨时所作,歌颂的是壮美的黑海。 写作背景 1820年,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诗人所写的大海就是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黑海。诗人所辗转流放之地敖德萨就位于黑海西岸。 由于长期的流放和生活的艰辛,诗人的心灵世界一直处于极度的压抑和痛苦之中。 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与苦闷,诗人曾无数次来到大海之滨,欣赏海天之间的旖旎风光,聆听浪花与海鸟的歌唱,因而与大海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写作背景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敖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往俄国北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当他将要远离敖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激愤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敖德萨开始写作,在新的流放地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诗人面对大海,产生了哪些情绪?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学习活动一 品读诗歌 感知整体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在你的岸上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 “使自由在悲泣中”…… 情绪:沉郁、烦闷、迷茫、悲伤…… 情感基调:低沉 请找出本诗中诗人与大海告别的小节。 学习活动一 品读诗歌 感知整体 思考:诗人在这两部分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表达了与大海告别的忧郁、悲哀、恋恋不舍的感情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表达了绝不忘记大海的执着、坚定的感情 学习活动一 品读诗歌 感知整体 海之恋:1-2小节,诗人与大海告别 海之思:3-13小节,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海之念:14-15小节,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这样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个部分: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 诗人的情感从忧郁迷惘到坚定执着,他是由大海而想起了谁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资料补充】1824年,普希金把《致大海》寄给一位朋友时曾说:“奉上悼念上帝的奴仆拜伦的短诗一首。”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 普希金为何由大海想起拿破仑和拜伦呢?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 普希金为何由大海想起拿破仑和拜伦呢? 他已经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