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记承天寺夜游 咱们今天开展“古今夜游故事汇”主题活动。之前大家帮陶弘景打造了超赞的山水朋友圈,这次我们聚焦苏轼。现在请同学们化身“古代夜游体验官”,深入研读《记承天寺夜游》,梳理苏轼夜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接着,结合大家平时写生活记录、分享日常的形式,想象自己是苏轼,把夜游的过程、当时的心情写成一段生动的“夜游日记”,在活动上分享出来,去感受他当时的心境与夜游趣味。 任务二:赏“夜游”之景 任务一:读“夜游”之事 目 录 任务三:感“夜游”之情 任务四:悟人生之理 任务一:读“夜游”之事 首先,我们来读“夜游”之事。为了精准把握文本内涵,首先需对内容进行节奏划分,这有助于我们体会文言韵律。随后,解析字词,明晰句意,最后完成整体翻译,从而全面理解“夜游”之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 / / / / / / / / / / / / / / / / 朗读文章,划分节奏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解析字词,明晰文意 考虑,想到 院子里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人家,住户。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 散步 一词多义 连词,和,跟,同 动词,相伴,一起 念无与为乐者 _____ 相与步于中庭 _____ 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苏轼、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夜游事件表 填写表格,划分层次 划分文章层次,分析其表达方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赏月 议论:月下感叹 任务二:赏“夜游”之景 苏轼是和谁一起看景? 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近些年,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