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459452
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 ,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284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张
解析
,
八年级
,
语文
,
统编
,
学年
,
2025-2026
【语文10】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训练)(教师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作者常识】 作者是 北宋 (朝代)著名文学家 苏轼 ,号 东坡居士 ,他与其父 苏洵 、弟 苏辙 合称为“三苏”,并列为“唐宋八大家”。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 。 一、重点词解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的人),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中庭(院子里)。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清闲的人 )如(像)吾两人者耳(罢了)。 二、一词多义 入:月色入户 (照进) 草色入帘青(映入) 欲:解衣欲睡(想要,打算)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盖: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盖以诱敌(原来是) 与:念无与为乐者(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 “领悟”) 寻:寻张怀民(寻找) 寻病终(随即,不久)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 撒盐空中差可拟(天空) 空谷传响(空旷)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 三、句子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夜游的心情是_ 欣然起行 ②写景的一句是_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抒发的感慨是_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选择题 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时,语气变化应为( B ) A.前两句疑问,后一句平淡 B.前两句反问,后一句感慨 C.全程保持疑问 D.前两句肯定,后一句激昂 【解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并非真的在询问,而是用反问的形式,强调无论哪一夜都有月光,无论何处都有竹柏,突出自然美景的普遍存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是在前面的反问基础上,抒发感慨,叹惋世间少有像自己和张怀民这样能在月夜闲游、懂得欣赏且有闲适心境的“闲人”,既有对自身境遇的自嘲,又有对宁静美好时光的珍惜,所以朗读时前两句应是反问语气,后一句为感慨语气; 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B)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其他类型课外文言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一) 【乙】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至此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山上多老枳木②,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节选自苏轼《记游定惠院》,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23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2025-11-18)
20 谈创造性思维 课件(2025-11-18)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二)《水浒传》课件(2025-11-18)
23 《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 课件(2025-11-18)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提优卷(含答案)(2025-11-18)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