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光砸缸》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识剧本,感知情节与人物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流利朗读《司马光砸缸》剧本,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形 成完整的情节脉络。 2. 准确识别剧中主要人物(司马光、落水的小伙伴、其他小伙伴),并用简单 词语描述人物在故事中的表现与性格特点。 3. 产生参与戏剧表演的兴趣,积极表达对剧本的初步想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读剧本,理清故事情节,认识剧中人物。 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行为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1. 播放《司马光砸缸》的简笔画动画(无台词,仅画面),提问:“动画里发 生了一件什么事 有哪些人 ” 2. 出示剧本封面,引导:“今天我们要读一个能‘演出来’的故事,里面藏着更详 细的情节哦!” 二、共读剧本(15 分钟) 1. 教师范读剧本,学生跟读,遇到生僻字词及时标注并讲解。 2. 学生分组轮读剧本,每组负责一个场景,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 3. 发放“情节线索卡”,让学生用画图或简单文字填写“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 么”。 三、探究人物(15 分钟) 1. 出示人物头像卡片,提问:“司马光在小伙伴落水时做了什么 其他小伙伴 又有什么反应 ” 2. 开展“人物标签”游戏:给每组发放空白标签纸,让学生写下形容人物的词 语(如“司马光:聪明、冷静”“小伙伴:慌张”),贴在对应人物卡片上。 3. 小组分享标签含义,教师补充总结。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如果我演这个角色,会怎 么做”。 第二课时:分组合作,筹备表演细节 教学目标 1. 各小组明确职责,完成表演前期准备:导演组制定排演计划,道具服装组制 作基础道具,表演组熟记台词并练习动作,配乐音效组设计音效方案。 2.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分工,解决简单问题,如道具材料的选择、台词的语 气处理等。 3. 初步掌握配乐二的节奏创编方法,能用2-3 种方式表现紧张氛围。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各组完成专属任务,形成初步的表演框架。 难点: 配乐音效组能将节奏与情节匹配,表演组初步展现人物 特 点 。 教学过程 一、分组分工(10分钟) 1. 回顾上节课内容,说明本节课任务:“我们要分成剧组’,一起准备表演啦!” 2. 介绍四大组职责(导演组、道具服装组、表演组、配乐音效组),学生自愿 报名,教师协调各组人数(每组4-5 人 ) 。 3. 发放“任务清单卡”,各组讨论并填写具体分工(如道具组谁负责做“水缸”, 谁负责做“石头”)。 二、分组筹备(25 分钟) 导演组:在教师指导下,用“时间轴”形式列出表演步骤(如“第一步:小伙伴玩 耍;第二步:有人落水……”),标注需要配乐和道具的时间点。 道具服装组:利用纸箱、彩纸、旧衣服等材料,制作“水缸”(大纸箱剪开口)、“石 头”(揉成团的报纸包彩纸)、古代头饰(简单布条或纸帽)。 表演组:分组认领角色,轮流朗读台词,教师示范“慌张”(语速快、声音抖)和“冷 静”(语速稳、眼神坚定)的语气,学生模仿练习,加入简单动作(如挥手、弯腰)。 配乐音效组: 1. 听预制的配乐一 (轻松的笛子曲)和配乐三(欢快的鼓点),确定在“玩耍” 和“救人后”环节使用。 2. 针对配乐二(落水后的紧张情节),用“拍手+跺脚”设计节奏(如“快快 快快砰!”),反复练习直至整齐。 三、中期反馈(5分钟) 各组派代表展示筹备成果(如道具组举“水缸”,表演组说一句台词),师生简单点 评,提出改进建议(如“‘石头’可以再大一点”)。 第三课时:合成表演与评价 教学目标 1. 各组能按导演组计划完成合成表演,表演组动作和台词配合自然,道具、配 乐及时到位。 2. 掌握简单的评价标准(如情节完整、表演生动、配合默契),能客观评价各 组表演。 3. 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增强团队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顺利完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