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0586

14 唐诗五首 教案(2课时)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509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唐诗,五首,教案,2课时
    第13课 唐诗五首(第1课时) 1.了解前三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的不同背景。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3.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 1.诵读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教材、PPT课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唐诗是古典文学瑰宝,律诗更是其中璀璨明珠。学校将打造“中国最美古诗文”文化展馆,现需围绕律诗策划“诗律流芳·大唐风华”主题活动。我们正学《唐诗五首》,今天就以这些作品为基,丰富展厅,探寻唐诗律诗之美。 新知探究 一、诗歌的诗体归属与结构特点 过渡语:已经明确了展厅策划方向。接下来,让我们聚焦文本,探究这五首诗的诗体归属与结构特点,为后续深度解读与展厅内容填充筑牢知识根基。 【活动内容】提问:这五首诗都是什么诗体?从结构上看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都是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 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为五律诗、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 五言律诗:《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七言律诗:《黄鹤楼》《钱塘湖春行》 律诗的章法结构 特点 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作用 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诗意的波澜;首尾呼应,使诗歌形成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 (一)野望———隐逸之思展厅 过渡语:探究完律诗的基本知识,我们的目光自然要落到具体作品上。《野望》作为五言律诗的经典之作,藏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思索。现在,让我们踏入“隐逸之思展 【活动内容】 1.诗人生平检索 介绍作者王绩的生平和写这首诗的背景。 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之后划分节奏,带领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读出节奏,体会律诗的韵律美。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翻译诗歌,了解其中的意思。 4.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朗读首联,寻找“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明确:“东皋”点明了地点;“薄暮”点明了时间。“徙倚”二字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作者看到了树木、山峰、落日、牧人、牛群、猎马、鸟兽。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远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近景。 这两联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在夕阳的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3)尾联化用了什么典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采薇”指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4)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