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山寨欢歌” 单元的核心器乐作品,原为小提琴独奏曲,由著名作曲家陈钢根据苗族民间音调改编,后适配为适合儿童欣赏的简化版本。这首乐曲以清新灵动的旋律、鲜明的苗族音乐特色,生动描绘了苗岭清晨云雾缭绕、鸟鸣清脆、苗族人民苏醒劳作的美好场景,是 “用音乐描绘自然与人文” 的经典范例。 从音乐结构来看,乐曲分为 “晨雾弥漫”“鸟鸣欢唱”“山寨欢腾” 三个段落:第一段以低音区舒展的旋律开篇,配合缓慢的节奏,模拟苗岭清晨云雾缓缓流动的宁静氛围,融入苗族音乐中特有的滑音,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第二段旋律跃迁至高音区,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装饰音,生动模仿山林中鸟儿清脆的啼鸣,节奏自由灵动,充满生机;第三段引入苗族民间舞蹈的切分节奏与附点音符,旋律欢快跳跃,加入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展现出苗族人民起床后载歌载舞、欢庆生活的热闹场景,完美呼应 “山寨欢歌” 的单元主题。 作为一首融合苗族文化与器乐艺术的作品,《苗岭的早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小提琴、打击乐器等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还能引导他们理解 “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乐器音色表现自然场景与民族生活”,深化对苗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乃呦乃》《铁路修到苗家寨》等苗族音乐作品的学习,已对苗族文化(如服饰、舞蹈、音乐节奏)有初步认知,具备一定的 “音乐联想能力”(如听到欢快节奏联想到舞蹈),但对器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仍需提升 ——— 他们能通过旋律感受情绪,却难以主动分析 “乐器音色、节奏变化如何表现具体场景”。 该阶段学生对 “自然场景”(如清晨、鸟鸣)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喜欢通过 “听、看、动、说” 等多感官方式参与学习,且具备一定的肢体表现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不过,他们对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的音色特点了解较少,对 “苗族音乐元素在器乐作品中的运用”(如滑音、切分节奏)认知有限,在欣赏较长的器乐作品时,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因此,教学中需通过 “情境创设、分段赏析、多感官体验” 等方式,将抽象的器乐旋律转化为具象的场景联想,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内涵,感受苗族器乐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完整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乐曲三个段落不同的情绪(宁静→灵动→欢快),体会 “晨雾、鸟鸣、山寨欢腾” 的场景变化,提高对器乐作品 “叙事性” 的感知能力。 分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小提琴的悠扬、木鱼的清脆)、节奏变化(缓慢节奏→快速节奏→切分节奏)以及苗族音乐元素(滑音、切分节奏),理解这些音乐要素对 “自然场景” 与 “民族生活” 的表现作用,提升对器乐作品细节的感知辨别能力。 (二)艺术表现 能根据乐曲不同段落的场景与情绪,设计对应的肢体动作:第一段用手臂缓慢划圈模拟 “晨雾流动”,第二段用手指快速轻点模拟 “鸟鸣”,第三段用踏步、拍手模拟 “苗族舞蹈”,做到动作与音乐节奏、情绪匹配,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肢体协调能力。 尝试用课堂乐器(如口风琴模拟小提琴旋律、三角铁模拟鸟鸣、木鱼模拟舞蹈节奏)模仿乐曲中的典型片段,初步体验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与演奏方式,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乐曲描绘的三个场景,创编 “苗岭早晨情境剧”:一组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 “晨雾、树木”,一组用乐器模拟 “鸟鸣、流水”,一组扮演 “苗族人民” 表演舞蹈,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尝试用绘画形式表现乐曲三个段落的场景(如第一段画 “云雾缭绕的苗岭”,第二段画 “枝头鸣叫的小鸟”,第三段画 “跳舞的苗族人民”),并为画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