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70676

高中政治必修四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36张PPT)

日期:2025-11-20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183801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中,政治,必修,人的,认识,从何
  • cover
(课件网)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第一、二单元)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观、价值观(6课) 辩证唯物论(2课) 思维导图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与实践 01 谈谈对你同桌的看法,ta是一个怎样的人 主体 客体 感受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漂亮 帅气 聪明 可爱 能干 乐于助人 欠揍 阅读与思考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 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提倡“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人的天性并不善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加以改善和完善 理念世界的超验认识,是对理念的回忆和思考 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性质 积极的(≠被动的反映)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一、 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含义: 主体 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认识和意识的有何异同? 1.体系不同:意识属于唯物论,认识属于认识论。对应的概念不同:意识与物质对应,认识与实践对应。 2.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 3.层级不同: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认识的形式(阶段、分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好看 声音大 高 能言善辩 热情慷慨 领导力强 谈谈你对你同桌的看法。 感性认识 感觉器官直接感受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如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本质、内部联系、自身规律性(如概念、判断、推理) 整理 概括 2、认识的两个阶段 直接性、形象性 间接性、抽象性 (1)含义 感性认识 (2)两个阶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身材高大、短头发、声音洪亮)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外在特点的综合) 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想起某个人就能想到他的特点) 理性认识 概念 判断 推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同类事物的共性、一般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热情、慷慨、宽厚还是冷漠、吝啬、刻薄) 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领导力强文采出众能言善辩,擅长体育。 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 (2)两个阶段: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地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比较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水平 认识的 阶段 认识的 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现象 本质 初级 高级 依赖 你对你同桌的认识从何而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