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雪花》是一首充满童趣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儿童歌曲,它以生动形象的歌词和轻快活泼的旋律,描绘了孩子们对雪花的好奇与喜爱,展现了儿童眼中晶莹雪花飘落的美妙景象以及对大自然奥秘的初步探索。 从旋律上看,歌曲为 F 大调,多乐句的不规整结构使歌曲富有变化。第一、二乐句与第三、四乐句节奏基本相似,旋律起伏灵动,仿佛雪花轻盈飘落;“一二三四五六” 的念白部分虽无旋律,却巧妙地融入整体结构,与伴奏配合默契,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第六乐句音域从高到低,节奏与前文形成对比,为歌曲增添了别样的色彩;第七、八乐句在节奏和旋律走向上,又与前面乐句形成鲜明反差,生动地表现出儿童对雪花的疑问与好奇。 歌词方面,前半部分着重描写儿童对雪花“花瓣” 数量的好奇,后半部分则是对雪花形成的探寻。虽未直白给出答案,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 已巧妙暗示,引导学生在演唱中思考自然现象,激发探索欲望。整首歌曲短小精悍,音乐形象鲜明,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激发对大自然热爱的优质教学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对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歌曲兴趣浓厚。经过之前的音乐学习,学生已能辨别常见的节奏型,对音乐情绪有了初步感受,但在节奏的精准把握与复杂节奏的理解运用上,仍需加强引导。在演唱技巧方面,学生掌握了基础的发声方法,可进行简单歌曲演唱,然而气息控制、声音的统一与和谐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于雪花这一自然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或通过媒体有一定接触,知晓雪花多在冬季飘落,形状各异。但他们对雪花的形成原理、在音乐作品中如何通过旋律和节奏展现雪花特点,缺乏深入了解。鉴于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的特性,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情境创设、互动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深入体会《雪花》所蕴含的情感与自然奥秘。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雪花》,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歌曲中对雪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敏锐感知能力。 分析歌曲中独特的节奏运用(如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以及旋律的起伏变化,感受其营造出的雪花飘落的动感与轻盈,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知辨别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装饰音、力度变化等音乐元素,体会这些元素为歌曲增添的丰富表现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细节的感知与欣赏能力。 (二)艺术表现 用明亮、清脆、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雪花》,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与音准,尤其注意顿音记号的演唱,使声音短促、有跳跃感,生动展现歌曲的活泼氛围。 为歌曲设计简单且富有创意的舞蹈动作(如模拟雪花飘落的轻盈手势、欢快的脚步移动等),并能与演唱完美结合,增强表演的生动性与协调性,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合理运用表情,通过面部神态的变化传递歌曲情感,如表现出对雪花的好奇、喜爱等,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雪花》的旋律,创编新的歌词,可围绕雪花的不同形态、下雪时的场景或自己对雪花的独特想象等方面展开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利用课堂现有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木鱼、沙锤等)或自制乐器(如用杯子、筷子等模拟打击音效),为歌曲创编节奏型进行伴奏。根据歌曲节奏特点,设计出富有动感且与旋律相契合的伴奏方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音乐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表演形式的创新,如加入角色扮演(扮演雪花精灵、赏雪的孩子等),丰富歌曲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雪花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在一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