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Re-Mi》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Do-Re-Mi》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五课的经典曲目,源自电影《音乐之声》,由理查德 罗杰斯作曲、奥斯卡 汉默斯坦二世作词。这首歌旋律欢快活泼、朗朗上口,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七个基本音符(do、re、mi、fa、sol、la、si)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 Doe 是一头小母鹿、Ray 是一缕阳光等)相联系,极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音阶的难度。歌曲节奏规整,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且包含完整的音阶上行与下行旋律,与教材中 “音阶认知与应用” 的知识点高度契合。通过学习这首歌,学生不仅能巩固对七个音符的唱名、音高关系的理解,还能感受影视音乐的独特魅力,体会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音乐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七个好朋友》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七个基本音符的唱名和音阶排列顺序,对音阶的上行、下行有了一定感知,但在音准把控和将音符与生活场景结合的联想能力上仍需提升。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影视片段、趣味比喻等形式的学习内容兴趣浓厚,且乐于参与演唱、表演、游戏等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不过,他们在演唱连续音阶旋律时,易出现音高不准、节奏拖沓的问题,同时对影视音乐的文化背景了解较少。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特点,通过情境创设、趣味联想、多形式实践等方式,深化学生对音符的理解,提升演唱表现力。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Do-Re-Mi》,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影视音乐的感染力,提高对音乐情绪的感知与辨别能力。 分辨歌曲中音阶的上行(do→si)与下行(si→do)旋律,感知音符与生活事物比喻结合的趣味性,理解旋律与歌词意境的融合之美。 (二)艺术表现 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Do-Re-Mi》,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与音准,清晰演唱音阶的上行与下行部分,做到咬字清晰、情感饱满,展现歌曲的童趣。 结合歌词内容,为歌曲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如模仿小母鹿跳跃、阳光洒落等),边唱边演,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舞台感染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模仿歌曲 “音符 + 生活事物” 的比喻形式,为七个音符创编新的歌词(如 “do 是一颗红苹果,re 是一只小蜜蜂”),培养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尝试用课堂常见乐器(如口风琴、响板、三角铁)为歌曲伴奏,根据音阶高低设计不同的演奏力度,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Do-Re-Mi》出自电影《音乐之声》,知道歌曲在电影中帮助孩子学习音乐的情节,感受影视音乐在传递知识、营造氛围中的作用。 体会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音符并非抽象符号,而是能表达生活场景与情感的 “音乐语言”,激发对音乐学习的持续兴趣。 四、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播放《音乐之声》中《Do-Re-Mi》的经典片段,展示电影中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场景,创设 “跟着电影学音乐” 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的应用场景与欢快氛围。 (二)联想教学法 结合歌词中 “音符与生活事物” 的比喻,展示小母鹿、阳光、玫瑰等图片,引导学生将音符与具体事物关联,帮助记忆唱名与音高,降低学习难度。 (三)示范法 教师完整范唱歌曲,突出音阶的流畅性与歌词的趣味性;同时示范歌词对应的肢体动作(如 “小母鹿” 的跳跃动作、“阳光” 的伸展动作),让学生直观学习演唱技巧与表演方式。 (四)分层练习法 采用 “跟唱→分段唱→完整唱→表演唱” 的分层练习模式,先带领学生跟音频熟悉旋律,再分段突破难点乐句(如音阶下行部分),最后结合动作完整演唱,逐步提升演唱水平。 (五)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 4-5 人小组,开展歌词创编与乐器伴奏活动,鼓励小组内分工协作(如 “作词组”“表演组”“伴奏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