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司马光砸缸》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八课 “古代故事剧”单元的特色曲目,由徐沛东作曲、宋小明作词,改编自经典历史故事。这首歌以叙事性的歌词、富有戏剧性的旋律,生动还原了 “孩童落水、司马光果断砸缸救人”的紧张场景,展现了司马光遇事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从音乐要素来看,歌曲采用 G 大调,四二拍子,节奏随故事情节变化:开头 “有个小孩掉水缸”部分节奏平稳,以四分音符为主,营造 “日常玩耍”的轻松氛围;“大家都慌了神”部分加入附点音符,节奏加快,凸显 “紧张慌乱”;“司马光,不慌张”部分节奏再次变化,强调人物的沉稳果断;结尾 “救出小伙伴”部分旋律上扬,节奏舒展,传递 “获救后的喜悦”。歌曲中还融入了念白(如 “砸呀砸呀砸水缸”),增强了故事的画面感与互动性,与教材中 “音乐表现故事”的教学理念高度契合。 作为一首叙事性歌曲,《司马光砸缸》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四二拍子、附点音符、切分节奏等音乐知识,还能通过 “音乐讲故 - 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理解 “音乐与文学、历史”的融合关系,培养 “从音乐中感受故事、体会情感”的能力,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有一定了解(通过语文课文、动画片等),对 “机智救人”的主题兴趣浓厚,具备将故事与音乐关联的基础。经过《多年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四二拍子的基本节奏,对附点音符、切分节奏有初步认知,但在演唱 “节奏随情节变化”的叙事性歌曲时,易出现 “节奏与情感脱节”的问题(如紧张部分仍唱得平缓)。 该阶段学生喜欢参与 “角色扮演”“故事表演”等互动活动,能通过肢体动作与表情表达情绪,但在 “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调整演唱情绪”方面仍需引导。此外,他们对 “音乐如何表现故事冲突”(如用节奏快慢表现紧张与轻松)的认知不足,需要教师通过 “情节分段 + 音乐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故事的关联。因此,教学中需结合歌曲 “叙事性、戏剧性”的特点,采用 “故事回顾 - 音乐分析 - 表演体验”的路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演唱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司马光砸缸》,感受歌曲随故事情节变化的情绪(轻松 - 紧张 - 沉稳 - 喜悦),体会音乐对 “孩童玩耍、落水慌乱、砸缸救人”场景的表现作用,提高对 “音乐叙事性”的感知能力。 分辨歌曲中不同段落的节奏特点(平稳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理解节奏变化对 “故事氛围”与 “人物情绪”的塑造作用,提升对音乐要素与叙事内容关联的感知辨别能力。 (二)艺术表现 用富有戏剧性的声音演唱《司马光砸缸》,根据不同段落的情绪调整演唱语气:开头 “轻松自然”、慌乱部分 “急促紧张”、砸缸部分 “坚定有力”、结尾 “欢快喜悦”,准确把握节奏与音准,清晰表现念白部分的互动感。 结合故事情节设计角色扮演动作(如 “玩耍”时拍手跳跃、“慌乱”时摆手跺脚、“砸缸”时模仿举石砸缸动作),边唱边演,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肢体叙事能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叙事结构,为 “砸缸救人”片段添加简单的音效(如用桌子模拟 “缸裂声”、拍手模拟 “众人呼喊声”),丰富故事的听觉层次,培养创新思维与音效设计能力。 尝试将歌曲改编为 “情境小剧”,分工扮演 “落水孩童”“慌乱众人”“司马光”,结合演唱、动作与音效,完整呈现故事,提升团队协作与戏剧表演能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背景,知道歌曲通过 “旋律、节奏、歌词”融合叙事的创作手法,感受 “音乐与历史、文学”的跨学科关联,理解 “经典故事的音乐表达”价值。 体会司马光 “冷静机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