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路修到苗家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铁路修到苗家寨》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山寨欢歌” 单元的核心演唱曲目,创作于黔湘铁路通车背景下,以苗族民间音乐为根基,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生动讲述了铁路贯通苗岭山寨后,苗族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歌曲既是对苗族人民喜悦心情的真挚表达,也是 “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 融合的音乐见证,与单元 “山寨欢歌” 传递的 “民族欢聚、生活幸福” 主题高度契合。 从音乐结构来看,歌曲采用单段体结构,五声宫调式,四二拍子,整体节奏明快活泼,以 “5”“2” 为骨干音,保留苗族芦笙调的独特韵味。歌曲可分为 “盼铁路”“迎铁路”“庆铁路” 三个情感层次:开头 “苗岭山寨风光好” 段落,旋律舒展悠扬,节奏平稳,描绘出苗寨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对铁路的期盼;中间 “汽笛声声传山寨” 段落,加入附点节奏与十六分音符,模拟火车汽笛与车轮行驶的声响,营造出铁路到来的紧张与兴奋;结尾 “欢声笑语满山寨” 段落,融入苗族摆手舞的切分节奏,旋律上扬,配合 “嘿哟嗬” 等苗族衬词,展现出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的热闹场景。 作为一首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歌曲,《铁路修到苗家寨》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四二拍子、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音乐知识,还能通过 “音乐讲述时代故事” 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 “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联”,感受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乃哟乃》《苗岭的早晨》等苗族音乐作品的学习,已对苗族文化(如服饰、舞蹈、音乐节奏)有初步认知,具备 “将音乐与民族生活关联” 的基础。他们对 “火车”“铁路” 等现代交通元素兴趣浓厚,通过生活经验或媒体,了解火车的基本特征(如汽笛声、车轮声),能将 “铁路通车” 与 “生活便利” 关联,为理解歌曲主题奠定基础。 该阶段学生已掌握四二拍子的基本强弱规律,对附点节奏、切分节奏有初步接触,但在演唱 “情感层次变化的歌曲” 时,易出现 “情绪与节奏脱节” 的问题(如 “庆铁路” 段落仍唱得平缓)。他们喜欢参与 “角色扮演”“情境模拟” 等互动活动,能通过肢体动作模拟火车行驶、舞蹈欢庆等场景,但对 “苗族音乐元素如何表现现代生活”(如用芦笙调旋律唱铁路)的认知有限,需要教师通过 “情感分层 + 音乐对比” 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主题的关联。因此,教学中需结合歌曲 “民族性 + 时代性” 的特点,采用 “情境模拟、分层学唱、多感官体验” 的路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演唱与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铁路修到苗家寨》,感受歌曲 “期盼→兴奋→欢庆” 的情感变化,体会音乐对 “苗寨风光、火车到来、山寨欢庆” 场景的表现作用,提高对 “音乐叙事性” 的感知能力。 分辨歌曲中不同段落的节奏特点(平稳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与苗族音乐元素(芦笙调骨干音、衬词),理解这些元素对 “情感表达” 与 “场景塑造” 的作用,提升对音乐要素与主题关联的感知辨别能力。 (二)艺术表现 用富有情感层次的声音演唱《铁路修到苗家寨》,根据不同段落调整演唱语气:开头 “舒展自然”(表现盼铁路)、中间 “轻快急促”(表现迎铁路)、结尾 “热烈有力”(表现庆铁路),准确把握节奏与音准,清晰表现衬词 “嘿哟嗬” 的欢庆感。 结合歌曲内容设计模拟动作:“盼铁路” 时双手眺望远方,“迎铁路” 时用手臂模拟火车行驶轨迹、手掌开合模拟汽笛,“庆铁路” 时模仿苗族摆手舞动作,边唱边演,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肢体协调能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 “铁路带来的变化” 主题,创编新歌词(如 “铁路修到苗家寨,特产卖出山”“铁路修到苗家寨,游客来做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