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风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土风舞》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第七课 “外国小朋友的歌” 单元的核心曲目,源自欧洲民间舞蹈音乐,后改编为适合儿童演唱的歌曲。这首歌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以 “邀请伙伴跳舞” 为核心主题,歌词简洁且富有互动性(如 “来吧,来吧,大家来跳舞”),生动展现了外国小朋友欢聚起舞的热闹场景,传递出快乐分享、团结友爱的情感。 从音乐要素来看,歌曲采用 D 大调,四二拍子,强弱规律为 “强 - 弱”,节奏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模拟了舞蹈时轻快的脚步,营造出灵动活泼的氛围。歌曲中融入了大量重复乐句(如 “土风舞,真快乐”),增强了传唱性与记忆点,同时包含 “领唱与合唱” 的演唱形式,凸显了土风舞 “群体互动” 的特点,与教材中 “感受外国民间音乐风格”“体验多形式演唱” 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作为一首外国民间风格的歌曲,《土风舞》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四二拍子、快速节奏的音乐知识,还能引导他们感受欧洲民间音乐的舞蹈性特点(如节奏鲜明、注重互动),理解 “音乐与舞蹈” 在外国民间文化中的紧密联系,培养对多元文化音乐的欣赏能力,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优质素材。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乃呦乃》《铁路修到苗家寨》等民族音乐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节奏把握能力,对 “舞蹈性歌曲” 兴趣浓厚,且通过之前的课堂活动,熟悉 “领唱与合唱” 的演唱形式。他们已掌握四二拍子的基本强弱规律,能通过拍手、跺脚表现节奏,但在演唱包含大量快速十六分音符的歌曲时,易出现咬字不清、节奏拖沓的问题。 该阶段学生对 “外国民间文化” 充满好奇,通过动画、绘本等渠道对 “外国小朋友的生活” 有初步认知,但对欧洲土风舞的文化背景(如常见的圆圈舞、拉手舞形式)了解有限。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参与群体互动类活动,具备一定的肢体协调能力,但在 “根据音乐节奏设计舞蹈动作” 与 “领唱合唱配合” 方面仍需引导。因此,教学中需通过 “情境创设、舞蹈体验、互动演唱” 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感受外国民间音乐魅力,提升演唱与表现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聆听《土风舞》,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会外国小朋友欢聚起舞的快乐氛围,提高对外国民间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 分辨歌曲中快速节奏(十六分音符)、重复乐句以及 “领唱与合唱” 的形式特点,理解这些音乐元素对 “舞蹈场景” 与 “互动氛围” 的表现作用,提升对外国民间音乐风格的感知辨别能力。 (二)艺术表现 用明亮、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土风舞》,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与音准,清晰演唱快速节奏部分(如 “来吧来吧”),做到咬字清晰、气息连贯,展现歌曲的欢快氛围;熟练掌握 “领唱与合唱” 的配合,领唱部分声音突出,合唱部分声音整齐。 学习欧洲民间土风舞的基本动作(如拉手转圈、踏步跳跃、交换伙伴),结合歌曲节奏进行表演,做到唱跳协调,提升音乐表现力与肢体协调能力。 (三)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模仿歌曲 “邀请 + 舞蹈感受” 的歌词结构(如 “来吧来吧,一起跳圆圈”“手拉手呀,笑容多灿烂”),创编新的歌词,培养创新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 尝试用课堂常见乐器(如铃鼓、三角铁、木鱼)为歌曲伴奏,根据四二拍子节奏设计伴奏型(如强拍敲铃鼓、弱拍敲三角铁),或为舞蹈设计简单的队形变化(如 “直线变圆圈”“分组交换”),丰富歌曲表现形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文化理解 了解《土风舞》源自欧洲民间文化,知道欧洲土风舞常见的形式(如圆圈舞、拉手舞)与文化意义(如节日欢聚、朋友互动),感受外国民间音乐 “注重节奏与互动” 的风格特点。 初步了解不同国家的民间舞蹈(如奥地利华尔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