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五首》自主学习单 一、基础性练习 助读资料: (一)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 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三)杜牧不只有文学上的才干,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 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可惜杜牧生不逢时,生在江河日下的晚唐,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的才能,只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四)陶渊明,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五)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追随皇上的路线开始逃难。高宗皇帝从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始终没有追上。 1.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2.诗歌理解。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破”字写出国都破败的悲凉状况,“深”字呈现荒草丛生的凄凉情景。 B.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颈联写战火连绵不断,这时诗人突然收到一封家书,得知家人的消息,怎能不惊喜! D.尾联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3.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 、二句中的“在人境”和“无车马喧”形成强烈反差,令人不由称奇。 B.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谜底,“心远”突出诗人的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C.五至八句对“心远地自偏”展开了具体描绘,表现出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 D.末两句写诗人因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此中真意”,而感到茫然与失落。 二、拓展性练习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