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0675

主题二 地球的运动 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考点解读(人教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8033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主题,复习,人教,解读,考点,专题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5修订)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地球自转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无 地球公转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自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归纳地球的运动规律,并用现实世界中的事例证明地球运动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无 教学目标 旨在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地球家园的意义,形成尊重、敬畏、顺应自然规律,以及科学认识自然现象的意识 无具体相关内容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传统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基础知识(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地理意义等);综合题、材料分析题占比提升,侧重考查知识综合运用、图文信息解读和逻辑推理能力 考查形式 结合生活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设题;通过模拟实验、动态模型创设地球运动场景,考查空间想象和规律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考查 人地协调观: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顺应地球运动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综合思维:整合地球自转、公转知识分析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形成等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联系; 区域认知:理解地球运动在不同区域产生的差异(如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太阳高度的空间差异); 地理实践力:设计简单的太阳高度观测、昼夜长短记录等地理实践方案;利用地球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楼间距规划、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 一、地球的公转 基本特征 (1)定义:地球绕着地球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天,约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更替: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2)时间差异: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同一地方的人们,每天经历着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同纬度位置偏东的地点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见太阳,地球上不同经度 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导致日月星辰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4)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从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正午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从正午到日落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二、地球的公转 基本特征 (1)定义:地球围着太阳的绕转运动 (2)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3)周期:1年,约365天(即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有规律地在23.5°N和23.5°S之间(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北、向南逐渐减小;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冬季小、夏季大。 (3)昼夜长短变化 ①下图中昼夜情况是以北半球为例,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相反。 ②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区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昼夜平分。 ③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夏至日北极圈(66.5°N)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66.5°S)及其以南为极夜;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 ④太阳直射的半球,各地总是昼长夜短。 a.太阳直射北半球(春分→夏至→秋分)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b.太阳直射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