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5修订)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业要求 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球表层陆地、海洋的基本面貌,说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以及自然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建议: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 教学目标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基本状况,提高学生对有关全球议题的理解能力 无具体相关内容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传统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基础知识(海陆分布比例、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位置、板块构造等);综合题、材料分析题占比提升,侧重考查海陆知识提取、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 考查形式 结合地理景观(如火山地震景观、海陆变迁实例)设题;通过动态模拟(如板块运动模拟、海陆变迁过程演示)创设地理场景,考查海陆知识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 核心素养考查 人地协调观:探讨海陆变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顺应海陆变化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综合思维:整合海陆分布、板块构造、海陆变迁等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分布、地形形成)的成因与联系; 区域认知:借助地图理解不同大洲、大洋的位置、范围及地理特征,认识海陆分布的区域差异; 地理实践力:设计简单的海陆地形观察、板块运动模拟等地理实践方案;利用海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地震带分布与建筑规划);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约3.61亿平方千米,而陆地面积仅占29%,约1.49亿平方千米。概括地说,地球上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 2.海陆分布特征:世界海陆分布不均,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多块。 (1)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基本概念 ①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如亚欧大陆。 ②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印度半岛。 ③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如格陵兰岛。 ④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如亚洲。 ⑤海: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常常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开,如阿拉伯海。 ⑥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如曼德海峡。 ⑦洋:海洋的中心部分,如大西洋。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名称、形状和面积 (2)七大洲分布及分界线 ①七大洲的分布 a.纬线分布特点 赤道横穿: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横穿: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横穿: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极圈横穿: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圈穿过:南极洲。 b.半球分布特点 全部位于某一半球:北半球(欧洲、北美洲),南半球(南极洲),西半球(南美洲)。 地跨南、北半球: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地跨东、西半球: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