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5修订) 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仅涉及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内容,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学业要求 能够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 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 能够通过设计、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明经度和纬度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经纬网对现实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定位,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等 活动建议: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 教学目标 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工具,并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无具体相关内容 具体表现 题型分布 传统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基础知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天体系统层次等);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占比增加,侧重考查信息获取、知识迁移和综合阐述能力 考查形式 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嫦娥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等真实航天事件)设题;通过VR、AR技术创设虚拟宇宙场景,考查空间感知和临场应变能力 核心素养考查 人地协调观:探讨人类太空探索对地球环境的潜在影响;认识地球仪作为地理工具对人类认知地球、协调人地关系的辅助作用; 综合思维:整合知识分析不同天体环境下生命存在的可能;整合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海陆分布等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与联系; 区域认知: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区域”特征;借助地球仪理解不同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地理特征; 地理实践力:设计简单天文观测方案等;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方位判断、区域定位等实践操作;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标新增) 地球的位置;太阳系中已知有八颗行星,按照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然和公转周期适当,地表温度适宜,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液态水的存在。 情景探究———火星适宜人类生存吗 地球 条件 火星 大气层较厚,有效阻挡紫外线,形成稳定的自然环境,保护生命安全 大气 大气层稀薄,不能起到有效保护作用,没有足够的氧气供生物呼吸 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维持地表温度 温度 大气稀薄,不能有效维持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光照稳定,温度适宜 离太阳远,热量不足,气温较低, 温度适宜,可以生成液态水 水 气温较低,缺乏液态水资源 与地球相比,火星的自然环境过于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 二、太空探索(课标新增) 人类太空探索及重大进展 人类太空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太空探索新纪元。此后,人类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 中国太空探索成就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