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8138

8.1《荷花淀》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69927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导入 提起战争,大家能想到哪些词语? 痛苦、灾难、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别样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荷花淀》。 荷 花 淀 孙 犁 1.根据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体会人情美。 2.能够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作用,体会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1936年到了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或是清晨或是黄昏,他经常到白洋淀边散步,慢慢地,他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熟悉了这里人民的劳动和生活。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这一地区,他切身体验到了这里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虽然热土难离,但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打鬼子,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都自愿地奔赴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所表现出的识大体、顾大局,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使他由衷敬佩。基于这种心理,他写成了《荷花淀》这篇著名的小说。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 创作背景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孙犁以此为基础,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草纸和自制的墨水写成了这篇小说,1945年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 作品特色 “荷花淀派” 《荷花淀》在延安发表后,重庆《新华日报》和各解放区的报纸转载,新华书店发行单行本,香港的书店也予以出版。孙犁小说荷花一样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方式写小说,即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的变化。成绩突出的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形成了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也称“白洋淀派”)。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 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荷花淀”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的农历5—8月份粉、白两种荷花盛开,淀内香气四溢。以“荷花淀”为题,点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联想。 题目解说:荷花淀 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 文章结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