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枣刺》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5 单元《前进,前进》 第 3 课时 ———《酸枣刺》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酸枣刺》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 1939 年在延安创作的革命儿童歌曲,作为《生产大合唱》中的经典段落,是 “前进,前进” 单元的核心欣赏课内容。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物资匮乏但军民精神振奋,冼星海扎根人民生活,以儿童视角创作此曲,既展现了根据地儿童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又传递出团结抗日、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是红色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歌曲采用 1=G 调、2/4 拍,稍快的速度,情绪愉快活泼、天真且坚定乐观,曲式结构为单乐段(含引子 + 三个乐句 a+b+c),结构短小精悍、易于传唱。旋律平稳舒展、音域适中,贴合儿童嗓音特点;节奏明快有力,核心节奏型包含 “× ×× | ×××× |”“× - | ×× × |”,具有鲜明的行进感;演唱形式采用领唱与合唱结合,形成 “一呼百应” 的互动效果,既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又凸显了 “团结协作” 的革命精神,是培养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音乐感知与爱国主义情感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节奏鲜明、情绪饱满的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坚定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在音乐感知方面,他们能初步感受旋律的平稳与起伏,但对革命历史歌曲的时代背景认知空白,对 “领唱 + 合唱” 的演唱形式理解不深,对 “××××” 等复杂节奏型的把握不够精准。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2/4 拍 “强弱强弱” 的韵律感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对抽象的 “爱国主义”“革命精神” 理解存在难度,需借助具象化的图片、视频、故事降低认知门槛,在 “听中学、演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情感与内涵的理解。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酸枣刺》2/4 拍稍快、愉快活泼且坚定乐观的情绪特点,辨别单乐段(引子 + 三个乐句)的结构美感,体会核心节奏型带来的行进感与韵律变化,感知 “领唱 + 合唱” 形式的互动魅力。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提升对音乐速度、力度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红色经典歌曲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核心节奏型(“× ×× | ×××× |”“× - | ×× × |”),通过拍手、跺脚、乐器演奏等方式表现节奏,做到节奏稳定、力度适中。 能模仿歌曲的 “领唱 + 合唱” 形式,用清晰的咬字、有力的顿音演唱歌曲,配合简单肢体动作(如握拳、踏步、挥手),展现歌曲的坚定情绪。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体会 “一呼百应” 的演唱效果。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贴合主题的肢体动作(如表现 “酸枣刺” 的挺拔、抗日的坚定),保持与歌曲节奏、情绪的一致性。 能结合歌曲主题,创编简单的呼号(如 “团结起来!抗战必胜!”),融入合唱部分,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情感。 文化理解 了解《酸枣刺》的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革命根据地)、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与音乐贡献,知晓红色歌曲在革命年代的激励作用。 通过聆听与实践活动,体会歌曲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核心节奏型,感受 “领唱 + 合唱” 的演唱形式与 2/4 拍的行进感,能有感情地演唱或表演歌曲。 了解歌曲的革命历史背景,体会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团结精神,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 “××××” 等复杂节奏型的时值,避免节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