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家四季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7 单元《诗乐画舞(三)》 第 2 课时 ———《田家四季歌》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田家四季歌》是花城版 “诗乐画舞(三)” 单元的核心唱歌课,以四季更迭为叙事线索,用质朴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农民一年到头的农事活动,从春耕播种到夏耘劳作,再到秋收喜悦与冬藏休憩,完整呈现了传统农耕生活的全貌,传递出 “勤劳致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农耕文化内涵与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歌曲采用 1=D 调、2/4 拍,中速叙述地,情绪随四季流转呈现 “生机 - 忙碌 - 喜悦 - 满足” 的分层变化,曲式结构为一段体(4 个乐句),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结构简洁规整、易于传唱。旋律流畅明快,以级进为主,核心节奏型为 “×.× × | × × |”(附点节奏),贯穿全曲并通过速度微调和旋律起伏区分四季情感,既保留了儿歌的童真趣味,又融入了农事劳动的韵律感,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情感表达与文化理解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四季变化与农事活动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忙碌、喜悦等不同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对附点节奏的时值把握不够精准,易出现 “唱平”“节奏拖沓” 的问题;对四季对应的不同情感(如春天的生机、夏天的忙碌)理解较浅,难以通过歌声精准传递分层情绪。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一段体结构”“节奏与情感关联” 等音乐概念需具象化引导。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绘画、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知空白,需借助图片、视频、动作模拟等直观素材降低认知门槛,在 “玩中学、演中学” 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田家四季歌》2/4 拍中速叙述地的情绪特点,辨别一段体(4 个乐句)的结构美感,体会附点节奏带来的劳动韵律与四季情感的分层变化(生机 - 忙碌 - 喜悦 - 满足),感知儿歌明快质朴、贴近生活的音乐风格。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农耕生活之美与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提升对音乐节奏、旋律起伏的感知能力,培养对四季主题儿歌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熟练掌握核心节奏型(附点节奏 “×.× × | × × |”),精准把握四季对应的情感变化,用不同声音质感表现各乐句(如春天轻快、夏天急促、秋天饱满、冬天舒缓)。 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全曲,结合农事动作(播种、除草、收割、休憩)配合演唱,做到 “唱 - 演” 同步,展现歌曲的生活气息与情感层次。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大胆展现对四季农事的理解。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如结合本地农事活动或四季特色景物),保持 “四季分层” 的结构与 2/4 拍的节奏韵律。 能设计贴合四季农事的舞蹈动作,或用打击乐器编配个性化伴奏(如沙锤模拟春风、响板表现夏耘节奏),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能结合歌曲内容绘制 “四季农事思维导图”,将音乐与美术融合,深化对歌曲的多维度感知。 文化理解 了解《田家四季歌》背后的传统农耕文化,知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流程,感受农耕文化中 “顺应时节、勤劳为本” 的核心理念。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与收获的喜悦,理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道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劳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核心节奏型(附点节奏),感受 2/4 拍的韵律感与四季情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