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谣》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2 单元《探索身边的音乐:长和短(二)》 第 1 课时 ———《童谣》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铃鼓、木鱼、沙锤等打击乐器 教材分析 《童谣》是花城版二年级上册 “长和短(二)” 单元的核心唱歌课内容,选取民间流传的经典童谣改编而成,以拍读为主要表现形式。歌曲采用 2/4 拍,中速活泼,结构为一段体(六个乐句),节奏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通过 “XX”“XXXX” 等节奏型的组合,模拟小河流水 “哗啦啦啦”、小鸟鸣叫 “叽叽喳喳” 的自然声响,极具画面感。歌词质朴生动,围绕 “开心上学、万物问好” 的儿童生活场景展开,语言朗朗上口,搭配 “di li di li” 的节奏念白,既保留了民间童谣的质朴童趣,又通过肢体律动与语言节奏的结合,强化了音乐的互动性,契合二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喜爱游戏化学习的认知特点,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与集体协作能力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与拍读方面,他们能自然配合肢体动作完成简短文本的朗读,但对十六分音符、附点节奏等复杂节奏型的把握不够精准,易出现 “读 - 拍” 脱节的情况。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童谣 2/4 拍中速活泼的情绪特点,辨别 “XX”“XXXX” 等节奏型的差异,体会肢体律动与语言节奏融合的协调美。 体会童谣中蕴含的童真童趣与积极向上的情感,提升对音乐节奏、韵律等要素的感知能力,培养对民间童谣艺术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把握童谣的基本节奏,做到 “读 - 拍” 同步,重点掌握十六分音符 “XXXX”(念 “di li di li”)的拍读技巧,节奏统一、动作整齐。 能用清晰、活泼的语音进行拍读表演,结合童谣内容配合恰当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拍腿、跺脚),展现童谣的欢快氛围。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或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多元表现形式,增强表演的丰富性与感染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创编新的拍读动作(如拍桌、拍肩、捻指),或为童谣添加简单的拟声词、语气词,丰富表现形式。 能参与集体创意表演,结合乐器、声势动作等形式,个性化表达对童谣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拍读童谣与传统儿童游戏的关联,知晓童谣在传递生活常识、营造童年欢乐氛围中的文化作用。 通过拍读与实践活动,感受民间文化的质朴魅力,增强对本土民间艺术的认同与喜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童谣的基本节奏型(尤其是十六分音符 “XXXX”),能熟练配合肢体动作进行拍读,做到节奏准确、“读 - 拍” 同步。 感受童谣的童趣与互动性,在集体拍读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展现童谣的活泼氛围。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十六分音符、附点节奏等复杂节奏型,避免拍读时动作与节奏脱节。 引导学生在创意实践中既保持童谣的原有韵律,又体现个性化表达,避免动作混乱或节奏失衡。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手持铃鼓轻敲节奏,边敲边说:“小朋友们,看老师的手,跟着节奏动起来 ——— 拍手(××)、拍腿(××)!” 带领学生做 2 组动作热身,激活节奏感知。 2. 播放孩子们拍读《找朋友》的短视频,提问:“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的手和嘴巴是怎样配合的?” 3. 引出课题:“他们正在进行‘拍读童谣’,小手和嘴巴一起跳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