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0035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螃蟹歌》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5-11-2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416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课堂,螃蟹歌,单元,三年级,上册
  • cover
《螃蟹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童年趣事(二)》 第 1 课时 ———《螃蟹歌》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螃蟹歌》是流传于四川地区的经典民歌,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与生活气息,源于百姓日常劳作与孩童嬉戏场景,生动描绘了孩子们在河边与螃蟹互动的趣味情节。歌词以拟人化手法展现螃蟹的形态特征与 “夹人” 趣事,语言诙谐风趣,方言韵味浓郁,既体现了四川人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传递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民间音乐文化中极具生活情趣的代表作。 歌曲采用 bE 大调、2/4 拍、中速,为一段体结构(上下两个乐句),徵调式的运用赋予歌曲鲜明的民族风格。上句旋律起伏较大,通过跳进与级进结合的方式,如 “一个螃蟹八只脚,两个夹夹往天上戳”,生动勾勒出螃蟹的灵动形态;下句旋律相对平稳,节奏与上句形成呼应,在 “夹呀么夹得紧又紧,甩呀么甩不脱” 等乐句中节奏加快,增强了情节的紧张感与趣味性。全曲附点音符的巧妙运用,增添了活泼俏皮的音乐氛围,旋律朗朗上口,极具传唱度。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音乐活动抱有浓厚兴趣,喜欢通过体验式、游戏化的方式学习,乐于参与演唱、表演等互动环节。但该阶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维持学习热情;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附点节奏、装饰音等音乐元素的把握不够精准,识谱能力和音准稳定性有待提升。 学生对螃蟹这一动物较为熟悉,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但对四川方言和地域文化了解较少,方言发音和韵味的把握是学习难点。此外,学生具备初步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参与小组创编活动,但创意表达和舞台表现力需要教师引导与鼓励。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 2/4 拍明快的节奏特点和诙谐活泼的旋律风格,辨别上下乐句的旋律差异与情绪变化。 体会歌曲中孩童与螃蟹互动的趣味场景,建立对民间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感受生活气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之美。 艺术表现 能以自然、欢快且富有表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准确把握 2/4 拍 “强弱” 的节拍韵律。 精准处理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装饰音,清晰展现节奏的轻快感,用生动的歌声表现歌曲的诙谐氛围。 能运用四川方言演唱歌曲,模仿方言发音特点,展现歌曲的地域韵味与生活情趣。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结合歌曲情节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模拟螃蟹爬行、夹人等),或用打击乐器设计节奏伴奏。 能利用道具进行角色表演,上台展示创意成果,通过肢体动作、乐器伴奏、表情演绎等综合形式表现对歌曲的理解。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的四川地域文化背景,知道其作为民歌的起源与传承价值,体会方言在音乐中的独特魅力。 感受民间音乐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多元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增强对本土民间音乐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掌握 2/4 拍的节拍韵律,准确把握附点音符和装饰音的演唱,确保节奏与音准的稳定性。 运用四川方言生动演唱歌曲,感受方言与旋律的融合之美,体会歌曲诙谐幽默的情感与生活气息。 教学难点 精准演绎附点音符和装饰音,既保持节奏的轻快活泼,又避免音准偏移,保证演唱的流畅性。 准确把握四川方言的发音特点(如平翘舌、声调变化),将方言韵味自然融入演唱,避免 “普通话化” 演唱。 在演唱与表演中融入情感,生动再现孩童与螃蟹互动的趣味场景,展现歌曲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谜语导入 1. 出示谜语:“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 引导学生猜动物,结合学生回答引出 “螃蟹”。 2.提问:“谁能说说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