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0039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渔光曲》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5-11-22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427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课堂,渔光曲,单元,三年级,上册
  • cover
《渔光曲》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流动的乐音》 第 3 课时 ———《渔光曲》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如沙锤、碰铃、木鱼) 教材分析 《渔光曲》创作于 1934 年,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资本压榨与帝国主义掠夺并存,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影片《渔光曲》通过展现穷苦渔民家庭破产、流浪与死亡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而歌曲作为影片灵魂,以凄婉婉转的曲调、规整的节奏,描绘了渔民沉重的劳动与贫困的生活,传递出他们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与影片主题高度契合,在当时引发广大民众的强烈共鸣,成为承载特定历史记忆的音乐符号。 歌曲采用 G 大调、4/4 拍、中速稍缓,为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A+B+C),单一调性贯穿始终。A 段为主题呈现,旋律起伏有致、速度从容,如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描绘出渔村静谧悠远的景致;B 段节奏稍稍紧缩,通过 “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 等乐句,展现渔民出海捕鱼的艰辛劳作场景;C 段旋律、节奏与 A 段呼应,强化了凄凉悲苦的情感氛围,“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更是将渔民的无奈与困苦推向极致。全曲织体轻薄,半分解音型填充长时值旋律音,古典和声语汇的运用让音乐风格轻淡却极具感染力,精准传递出时代背景下的民生疾苦。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建立的关键阶段,对他人评价敏感,部分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部分学生则需更多鼓励建立自信。他们活泼好动,对有故事、有画面感的音乐作品抱有兴趣,喜欢通过聆听、哼唱、律动等互动形式学习,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且情绪转换能力较弱,需要教师通过具象化情境引导其理解歌曲的悲伤情感。 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对 4/4 拍的节拍韵律有初步认知,但对装饰音、半分解音型等音乐元素的把握不够精准;具备初步的演唱能力,但在通过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细腻表达复杂情感(如艰辛、悲愤、无奈)方面缺乏经验。此外,学生对 20 世纪 30 年代的历史背景了解较少,难以直观体会歌曲反映的社会现实,需通过视频、图片等素材搭建认知桥梁;团队协作意识初步形成,但在创意创编中容易出现思路局限、合作效率不高的问题,需教师针对性引导。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 4/4 拍舒缓规整的节奏和婉转流畅的旋律,体会其蕴含的忧伤、悲愤情感,辨别 A、B、C 三段的旋律差异与情绪变化(A 段静谧悠远、B 段紧张艰辛、C 段悲苦无奈)。 提升对音乐节奏、旋律、力度等要素的敏感度,体会歌曲轻淡却极具感染力的艺术风格,建立对特定历史时期音乐作品的审美认知。 艺术表现 能以连贯、深情的声音哼唱歌曲主旋律,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准确把握 4/4 拍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韵律。 精准处理歌曲中的装饰音和长时值音符,通过力度变化(B 段稍强、C 段渐弱)表现情感递进,用细腻的演唱传递渔民的艰辛与悲愤。 能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如沙锤模拟海浪、木鱼表现划船节奏),或配合肢体动作强化情感表达,提升音乐表现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肢体律动(如模拟划船、撒网、海浪起伏等动作),或用打击乐器设计贴合各段落情绪的伴奏方案。 能通过角色扮演(如渔民劳作场景)、情景表演等形式,生动再现歌曲描绘的画面与情感,上台展示创意成果。 文化理解 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与影片的关联,体会歌曲所反映的渔民生活与社会现实,感受音乐与历史、社会的紧密联系。 对比当下幸福生活与旧社会渔民的困苦,珍惜现有生活,增强对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