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篮曲》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三年级上册第 7 单元《月下摇篮》 第 1 课时 ———《摇篮曲》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 “歌曲之王” 舒伯特 19 岁时的经典作品,根据克劳蒂乌斯的诗谱写而成。创作背景充满故事性:当时舒伯特生活贫困,饿着肚子走进一家酒店,在旧报纸上看到朴素动人的小诗,脑海中浮现出慈爱的母亲形象,深受触动后急速谱曲,并用作品换了一盆土豆烧牛肉。这首歌曲凭借温暖真挚的母爱主题与优美旋律,在世界各地广泛传唱,成为摇篮曲体裁的典范之作。 舒伯特在短短 31 年的生命里,创作了 600 多首歌曲及大量室内乐、交响曲作品,擅长以诗为灵感,将音乐与诗歌紧密融合。《摇篮曲》采用 D 大调、4/4 拍、行板速度,为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组成),旋律抒情轻柔、线条流畅,以级进为主,起伏有致;附点音符与装饰音的运用营造出 “摇篮轻轻摆动” 的摇曳感;力度标记 “pp”(极弱)的使用,凸显出宁静安详的氛围,精准传递出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温存与慈爱。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建立的关键阶段,对他人评价敏感,部分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部分学生则需更多鼓励建立自信。他们活泼好动,对 “母爱”“摇篮” 等贴近生活的主题抱有天然情感共鸣,喜欢通过聆听、哼唱、律动、道具互动等形式学习,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 15-20 分钟),对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较被动。 学生间音乐基础存在差异,多数对 4/4 拍的节拍韵律有初步认知,但对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演唱技巧把握不够精准,部分学生存在音准欠佳、气息不连贯的问题;具备初步的演唱能力,但在通过柔和音色、舒缓节奏表达 “宁静慈爱” 情感方面缺乏经验。此外,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及作曲家舒伯特的了解较少,需通过具象化故事、视频素材搭建认知桥梁;团队协作意识初步形成,能够参与简单的创意创编,但在动作设计与情感表达的贴合度上需教师重点引导。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歌曲 4/4 拍舒缓平稳的节奏和温柔优美的旋律,体会其宁静、安详、真挚的情绪,辨别乐句间的重复与变化关系,感知 “摇篮摇曳” 的音乐意境。 提升对音乐力度(pp 极弱)、装饰音、附点音符等要素的敏感度,建立对西方古典摇篮曲的审美认知,体会音乐与诗歌融合的艺术魅力。 艺术表现 能以柔和、甜美、舒缓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准确把握 4/4 拍 “强弱次强弱” 的节拍韵律。 精准处理歌曲中的装饰音和附点音符,掌握气息连贯的演唱方法,通过控制音量(极弱力度)和音色,表现出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能配合歌曲意境进行简单律动(如模拟摇摇篮),或用打击乐器(碰铃轻柔点缀、沙锤模拟风声)为歌曲伴奏,增强音乐表现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为歌曲创编简单的亲子互动动作(如轻抚、摇抱)、替换部分歌词(围绕 “妈妈的呵护” 主题),或设计轻柔的和声伴唱(如 “wu”“a” 等音型)。 能借助摇篮道具上台展示,通过演唱、律动、道具互动等综合形式,生动再现歌曲中母爱呵护的温馨场景。 文化理解 了解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创作风格及《摇篮曲》的创作故事,知道摇篮曲体裁的核心特征(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情感温柔,用于安抚婴儿入睡)。 感受奥地利古典音乐文化的魅力,体会 “音乐无国界” 的情感共通性,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珍惜母爱、感恩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宁静安详的风格特点与真挚的母爱情感,能用柔和、气息连贯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准确把握节奏与音准。 了解摇篮曲的体裁特征(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及舒伯特的音乐成就。 教学难点 唱好装饰音和附点音符,准确表现出 “摇” 的摇曳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