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乡土性”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与表达,理解学术著作简洁严谨、逻辑清晰的语言特点;能精准提炼文本关键信息,运用规范的学术语言概括观点、阐述思考,提升学术文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全书“总—分—总”的论述结构,把握从“乡土本质”到“社会特征”再到“现代转型”的逻辑脉络;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能结合文本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联,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费孝通以“通俗类比阐释深奥理论”的表达智慧,感受学术著作“理趣与通俗共生”的审美特质;能借鉴书中“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结合生活体验撰写乡土文化短评,实现从鉴赏到创造的转化。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中国乡土社会“以农为本、以礼为治”的核心特质,明晰“差序格局”等概念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辩证看待乡土文化的传承与转型,树立“尊重乡土根脉、理性拥抱现代”的文化态度,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核心概念:精准理解“乡土性”“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联,把握全书的理论框架。 2.逻辑梳理:理清各篇之间“本质—特征—制度—转型”的逻辑关系,把握从“乡土本色”到“现代变迁”的论述主线。 3.方法习得:掌握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如圈点核心概念、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法,提升学术文本阅读能力。 (二)教学难点 1.概念辨析:准确区分易混淆概念(如“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2.关联现实:将书中理论与当代社会现象(如乡村振兴、春运返乡、家族观念)建立联系,实现“文本—现实”的深度对话。 3.辩证思考:客观评价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既认识其凝聚力,也理解其转型困境,形成全面的文化认知。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乡”入题,激活体验 展示三组素材:一是春运期间“返乡潮”的新闻图片与数据,二是不同地区的乡土习俗(如北方庙会、南方龙舟),三是费孝通田间调研的老照片及“从土地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地的束缚”的名言。 教师设问:“乡”是中国人心中最深的情结———为什么每年上亿人会跨越千里返乡?为什么长辈总强调“根在农村”?70多年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脚步丈量中国乡土,写下《乡土中国》,揭开了中国人“乡土基因”的密码。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本书,探寻乡土社会的本质,理解我们文化的根脉。 (二)初读阶段:整体感知,搭建框架 第一环节:知作者,明背景———理解著作缘起 活动设计:“费孝通与《乡土中国》小档案”分享。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组整理作者生平、创作背景、著作价值,派代表展示,教师补充升华。 核心内容梳理:①作者: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主张“从实求知”,注重田野调查;②背景:《乡土中国》收录的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义,当时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他希望通过剖析乡土社会的本质,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③价值:该书以通俗的语言阐释深奥的社会学理论,成为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人的乡土圣经”,至今仍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环节:梳结构,抓核心———建立全书框架 活动设计:“全书框架拼图”合作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读全书目录及各篇导语,梳理全书逻辑结构,用“核心概念+逻辑关系”的形式绘制思维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