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DNA的复制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同时为学生学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的理解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标分析 《DNA的复制》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 3章第3节,学生是在掌握了 DNA 的结构与功能等必备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科学探究,进而深入的理解基因的本质。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帮助学生实现次位概念-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同时也是建构重要概念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的有力支撑,进而达成大概念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 三、学情分析 从学情上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 DNA 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猜想、推理和提出假说的能力。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同时也掌握了DNA分子的结构基础,对生物学科有着一定的兴趣。但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有所不足。且知识体系片断化不够系统。同时也缺乏着一定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概述DNA复制所需条件、复制过程及特点,形成一定的生命观念。 2.构建DNA复制方式的模型,进行演绎推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思维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3.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认同科学发展的艰难、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从而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五、教学重难点 1.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2.DNA 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通过PPT展示以熟悉的萤火虫因几千年前复制的错误而获得发光的特异功能的视频,引入课堂,并提问:1.DNA复制的时间?(旧知)2.DNA的复制方式? 思考问题,回顾旧知,引出是DNA 复制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 DNA 复制方式进行猜测。 根据本节内容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想象和回答。 DNA复制的探究历程 DNA 复制方式的推测课前准备:利用DeepSeek、豆包、即梦AI、剪印等工具复活课本中的克里克先生在上课时和学生微信视频通话对话。提出假说播放学生与克里克先生上课时视频通话,引导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一个DNA两条链,复制后有几个DNA,几条链?② 结合DNA分子结构,四条链如何结合形成2个DNA?[小组活动一]阅读教材P53页第一段的内容并结合克里克先生与学生的微信视频通话,并用红色软磁铁表示亲代DNA的两条链,用黄色软磁铁表示新合成的DNA链,分别构建出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的模型。教师巡视,及时指导和点评学生完成情况。 通过结合学生和克里克对话,结合问题的思考,深刻的理解DNA复制的两种假设 通过结合沃森和克里克对话,结合问题的思考,深刻的理解DNA复制的两种假设。引导学生通过模型建构将抽象问题转化为易于分析的具体问题。 过渡:假说是否正确需要实验验证。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DNA复制的哪种假说正确。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1.设计实验: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这种复制方式最关键的区别是? 在子代DNA分子中,来自模板DNA的母链与新合成的DNA子链的结合情况不同。②要通过实验“探究DNA复制是哪种方式?”关键思路是什么?把复制出的子代DNA链(子链)和原来的链(母链)区别开,观察它在新DNA中出现的情况。③肉眼看不见DNA,如何区分母链和子链呢?同位素标记④形成的不同密度的DNA分子应如何区分?讲述:含15N的DNA比含14N的DNA密度大,可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进行分离。思考讨论:分离的结果不同DAN在试管中出现的条带及位置是怎样的?(借助PPT展示分析)介绍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发的经典实验采用的材料、实验过程。用动画展示密度梯度离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