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9006

12《拿来主义》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211295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鲁 迅 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的难题,“如何做”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依然适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拿来主义》,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导入 毛泽东像(来自网络) 文化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毛泽东 学习目标 01 02 03 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 学习本文的论证逻辑、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者介绍 书信集 日记集 特点: 1.短小、犀利。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其中,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 “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论点 论证 论据 位置:①文题 ②开篇 ③中间 ④结尾 (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立论、驳论、立论与驳论相结 (举例子、对比法、类比、对比、引用) 杂文特征:①短小灵活,语言犀利,“匕首”;②揭露性与讽刺性;③比喻、暗示、暗指。 传统议论文:客观且固定。 杂文与传统议论文的关系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写作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1934年6月4日,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 对事物或现象的系统看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