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9495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50722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文体知识———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①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1 国之耆老 天下无双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人。历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副刊部主编。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等。 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 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 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写作背景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率先在世界上突破传统理论禁区,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国际稻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记者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音正形准 ①稻菽( ) ②饥馑( ) ③分蘖( ) ④田埂( ) ⑤一蔸( ) ⑥籼稻( ) shū jǐn niè ɡěnɡ dōu xiān 精读研习———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2 国之耆老 天下无双 1、读标题,本文标题有何特点? 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这里特指稻谷丰收,突出了袁隆平的科学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奖项。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读文本,文章是如何引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 先交代人物出场的自然环境:薄雾笼罩,细雨飘零。以此来烘托袁隆平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然后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眯起”“打量”“跨过”“蹲下”“翻看”等,引出所要描述的人物,突出袁隆平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3.袁隆平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