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如“君子”“仁”“礼”“文质”等;能够准确翻译前六章。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与概括,初步理解孔子关于“君子之道”与“学习之道”的核心观点,培养归纳与逻辑思维能力。 3.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初步理解儒家思想对修身成人的基本要求,思考其对于当代个人成长的启示。 4.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论语》简练隽永、内涵丰富的语言风格。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前六章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孔子关于“君子”品格与学习方法的论述。 难点:理解“仁”与“礼”的内在关系,以及“文质彬彬”的深刻内涵。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包含孔子画像、关键句子、思考题。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标记疑难字句。 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先贤(5分钟) 1. 提问激趣:展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提问:“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谁吗?为什么他会被赋予如此崇高的地位?” 2. 共话孔子: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孔子(可以是至圣先师,也可以是课本中的“丘”,甚至是影视形象)。 3. 教师总结并引入:孔子并非一个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位有温度、有理想、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今天,我们就通过《<论语>十二章》,与这位先贤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探寻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15分钟) 1. 诵读·正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前六章(从“君子食无求饱”到“知者不惑”)。 教师巡视,纠正字音(如“譬”“篑”“佾”等)。 全班齐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节奏和韵味。 2. 合作·解惑: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合作翻译前六章。 提出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全班共同探讨。 教师点拨重点词语与句式: 一词多义:如“食无求饱”中的“求”(追求)与“就有道而正焉”中的“就”(靠近)。 特殊句式:如“人而不仁,如礼何?” 3. 梳理·巩固: 教师请学生串讲前六章大意,确保文意疏通。 出示关键句的现代汉语翻译,学生快速核对。 (三)精读探究,探寻智慧(20分钟) 【核心任务】:假如孔子要开办一个“君子养成”培训班,他会给学员们提出哪些核心建议?请从前六章中寻找“课程大纲”。 1. 探究活动一:君子的“生活与志向” 聚焦第一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提问: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君子,应该在物质生活、言行举止和人生追求上分别做到什么? 引导归纳: 生活观:不追求物质享受(安饱)。 言行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敏事慎言)。 志向观:亲近有道之人,匡正自己(求道正己)。 板书一:君子之风 ——— 轻物质,重德行,敏行慎言,求道正己 2. 探究活动二:君子的“内核与外在” 聚焦第二、三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创设冲突:有人觉得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质)就行了,何必讲究文采礼节(文)呢?你同意吗?孔子同意吗? 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质”(内在仁德)与“文”(外在礼仪)的辩证关系。 深入理解:用“一个有趣的灵魂(质),也需要得体的言行举止(文)来展现”作比,帮助学生理解“文质彬彬”的理想人格状态。 板书二:君子之器 ——— 文质彬彬,内外兼修 3. 探究活动三:君子的“修行与方法” 聚焦第四、五、六章:关于“仁”“礼”“学”“思”“知”的论述。 分组研讨: 第一组:从“仁”和“礼”的关系看,君子应如何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为仁) 第二组:从“学”和“思”的关系看,君子应如何求知?(学思结合,不可偏废) 第三组:君子如何才能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境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