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5084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375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格式,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鉴赏诗歌田园景色,解读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主旨。 2、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学习重点】 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探究角度等方法,鉴赏诗歌田园景物,解读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这是一位诗人,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 这是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 我们唯有以其作品《归园田居》来品读其人高洁的灵魂。 二、由题目入手:归园田居 归:归向,回归;归向了园田 三.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是田园风光,那么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请从文章中找到对应的诗句。 (2)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都写到了哪些事物? 用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从而表情达意,是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结合诗句,两人为一组,抓住意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一下诗歌所传达的意境。 (3)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歌意境,诗人笔下处处是常见之景,却以常见之景的组合为我们描绘了充满生机,恬静怡人的田园之景。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入手,刻画出了田园之生机呢? (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 (二)赏析文中白描的用法: 诗中所感触到的田亩草屋,成荫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它们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的生机,有自然的趣味。 (三)小结:写景的特点 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 2、动静结合。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 3、白描手法,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 三.面对如此的田园美景,作者感受如何? 闲适、安逸,逃脱束缚后的轻松愉悦 四:陶渊明当真想过这般闲适的生活吗? 四.品人 陶渊明眼中的田园恬静怡人, 充满生机,情更美。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满足。你 乐意生活在这样的田园中吗? 引导: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是如此的怡人,然而他的田园生活并不如我们想象般的舒适清闲。 初中学过 《五柳先生传》,其中写陶渊明的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可见, 生活是很艰难的。 PPT展示《乞食》 陶渊明不善经营。又遭火灾,由朋友救济。 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从彭泽县令这个职位上辞官归园田的, 县令虽然是小官,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没问题的。结果陶渊明还是毅然决然地辞了官。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请结合 《归园田居》 全诗说一说你的看法。 补充东晋的士族生存状态 明确: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 独善其身、 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陶渊明的形象。在物欲横流、 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这正是他人格上的可贵之处。 (二) 通过注释我们知道,这首诗写在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以后,这个时候他大约四十多岁。我 们能不能设想一下,陶渊明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直厌恶官场吗? PPT补充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 陶渊明年轻时胸怀大志, 但是身处动荡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