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5419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1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328258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4.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思考与积累: 你知道哪些有关于荷花的诗词句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一、通过题目,我们可以得知哪些信息? 1.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2.具体景色应该是围绕着荷塘与月亮写的 3.文章不止写景,写景的同时应该映衬作者的情感 明确文体:这是一篇抒情散文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的特点: 3.散文的类型: 4.与小说的区别: 5.与诗歌的区别: 6.与戏剧的区别: 形散神聚、 重情(情感)轻情(情节) 高考当中散文部分的考点: 散文 真实 形散神聚 表达方式灵活 主旨 THE MOST IMPORTANT 主旨 标题+线索+注释+题干 由实到虚(议论+抒情+哲理) 散文的三大易考题型: 一、散文的结构与构思(散文的三大要素:内容、结构、效果) 散文的行文思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说理) 线索(时间、空间、事物、人物、情感心理、事件)的作用 分析句段的作用(开头、中间、结尾) 构思特点:线索角度、结构角度、段落特点、选材组材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散文的艺术技巧 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反语、通感 表达方式:记叙(谁讲、咋讲)、描写(人物、环境)议论、抒情(直接、间接) 表现手法:象征、抑扬结合、虚实结合、衬托、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对比 结构技巧:设置线索、开门见山、照应题目、伏笔、铺垫等 三、理解赏析重要句段:表层+深层 1927年7月,当时中国处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动荡时期,政治环境险恶,社会局势混乱。 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为感到反感,同时对共产党的“革命”也心怀疑惧,陷入了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 朱自清原是浙江绍兴人,在江南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和五年的教学生涯,对江南有着深厚的情感。来到北京后,他与清华的教授们交往不深,缺乏可以交心的朋友,加剧了他的思乡之苦。此外,他面临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妻子患病,家庭负担沉重。 背景概括: 1.社会上,动荡不安,朱自清陷入不知“那里走”和“惶惶然”的迷茫之中。 2.情感上,怀念故乡,孤独寂寞。 3.家庭上,繁重生活压力,妻子患病。 所以,内心“颇不平静”,到清华园走了一圈 “起承转合” 1.起:开端、破题(提出话题,铺陈背景、奠定基调) 2.承:承接、展开(进行深化,发展和详细的阐述) 3.转:转折、变化(把文章内容引向另一个层次高度) 4.合:收束、总结(回扣主题,使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例子1: 你决定去旅行,并确定了目的地———( ) 你踏上了旅程,沿着规划好的道路前行,欣赏沿途的风格———( ) 在途中,你偶然发现了一条意想不到的小路,看到了计划之外的美景。———( ) 你最终到了终点,带着收获回了家,并对旅行有了一个感悟。 ———( ) 起 承 转 合 例子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如何体现“起承转合” 起,描绘眼前景色。 承,承接远景。 转,有写景转抒情思考。 合,诗意升华,站得高望得远人生境界 起:1———3段,从开头到“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思考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有何作用? 承:4———6段,从“沿着荷塘”到“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思考2:完成表格 画面名称 角度 赏析 《荷塘月色》月下荷主要景物 主要景物 荷花、荷叶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 画面组合 视觉、嗅觉、听觉。按照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顺序 意境氛围 月色清淡、荷香缕缕,淡淡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