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5676

2.2《荷塘月色》课件课件(共55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1-29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04601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语文,模块,基础,2023,高教
  • cover
(课件网)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壹 壹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目标 贰 叁 (1)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 之情,赏文中之景; (2)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 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壹 壹 教学重难点 贰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 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作者简介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18岁)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5(27岁)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人物轶事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了解散文 散文的特点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