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品读语言,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提高学生对融情于景的散文意境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理解作品中“追求宁静和自由”的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关心国家社会,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分别展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展示了荷花高洁脱俗的一面......荷花是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形象高雅圣洁,其意蕴隽永深远。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怎样的?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27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 当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酣( )眠 煤屑( ) 幽僻( ) 踱( )步 脉脉( ) 霎( ) 纤( )腰 鷁首( ) 棹( ) 媛( )女 沾裳( ) 颤( )动 敛裾( ) 参差( ) 袅娜( ) 蓊蓊( )郁郁 峭楞楞( ) hān xiè pì duó mò shà xiān yì zhào yuàn cháng chàn liǎn jū cēn cī niǎo nuó wěng qiào léng léng 初读课文 1. 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 荷塘和月色; 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 初读课文 2. 文中那些段落写了荷塘?由此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4、5、6段写了荷塘。由此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9段)写“月下遐思”(情) 3.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初读课文 出家门 不宁静 踱小路 寻 宁 静 观荷塘 得宁静 赏四周 失 宁 静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的方法: 明线:朱自清的行踪; 暗线:朱自清的情感变化 品读语言 本文4.5.6段中具体描述了荷塘的哪几幅图景 三幅图景 月下荷塘图 荷上月色图 荷塘四周图 分组探究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景点,结合词句进行赏析,说说你的喜欢理由。 品读语言 图一:月下荷塘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使描写对象形象化、具象化,使读者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感受 品读语言 ②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突出了荷花的清纯可爱、充满生机,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图一:月下荷塘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品读语言 重点补充:通感,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也叫“移觉”。 图一:月下荷塘 此处把嗅觉转移为听觉,沟通两种感觉去领悟风中的荷香 文学作品中的通感: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 日常生活中的通感: 1.他的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