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 诗经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为《诗》或《诗三百》,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易》《书》《礼》《春秋》合为儒家“五经”,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诗经”。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合称“诗经六义”。 zhì lián yī jià sè chán zhān 寘 涟 猗 稼 穑 廛 瞻 xuán huán fú chún qūn chún sūn 县 貆 辐 漘 囷 鹑 飧 《伐檀》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根据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各章均可分为几层? 《伐檀》三章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根据诗人的情感发展脉络,各章均可分为三层。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前三句为第一层,写伐檀的艰苦劳动。开头描写了伐木运木的情景,这是《诗经》赋、比、兴手法中“兴”的运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这句表面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层层涟漪,实际上暗示了伐木者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涟漪的写照,因而引起下面一连串的质问和讽刺。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第四至七句为第二层,伐木者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越想越愤怒,越无法压抑,忍不住义正词严地向统治者提出了质问和讽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点明了主题。 根据第一章范例分析, 小组分析第二、三章。 《伐檀》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全诗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既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又有利于表达伐木者强烈的反抗情绪。同时,灵活多变的句式,也便于自由而充分地抒发情感。 伐木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曲线变化:喜悦———不满———愤慨 讨论分析伐木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及其根源。 提示:从伐木者所处的时代及其所见、所思等方面分析总结。 诗歌主旨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诗中明确提出了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的尖锐矛盾,对剥削者的“寄生生活”表达了强烈的憎恨和辛辣的嘲讽,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谢 谢 观 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