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42516

12《石钟山记》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472862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导 入 苏轼,因为耿直而被贬,因为才情而出名,因为豁达而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被贬后的苏轼,似乎特别喜欢夜游。 夜游承天寺,他懂得了只有“闲人”才能赏到美景; 夜游赤壁,他悟出了“变”与“不变”的奥妙; 那么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又见到了怎样的风景?又有了怎样的理趣? 小事件 大哲理 真性情 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三苏” 黄庭坚 “苏黄”(诗) 绘画、文艺理论、厨艺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王士祯更将其与李白、曹植并称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的“三大仙才”。 作者简介 一贬再贬的人生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苏轼曾概括自己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乌台诗案”侥幸存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元丰三年开始,他前往黄州。至元丰七年,他被调任至汝州。该年六月,苏轼携长子苏迈前往饶州德兴县,途中途经湖口,得以游览石钟山,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文题解读 《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始于魏晋,到了唐代,经过元结、柳宗元等人的创作实践,山水游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形成了山水游记的新风格。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知识补充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 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 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 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 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 (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 (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 (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说。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碑记: ②游记: ③杂记: ④记……事: 文体知识·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等。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 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