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登高诗中的 悲与壮 1.了解诗人杜甫及诗歌写作背景。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的“悲”与“壮”。 4.掌握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学 习 目 标 诵读入境,吟咏悟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杜甫其人 (712—770) 放荡赵齐间,裘马颇轻狂。遇李白、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认识到统治者腐朽。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 代表作有《登高》《登岳阳楼》《蜀相》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好友严武扶持于成都营造了草堂,写了240多首诗。 杜甫人生四时期 《望岳》 登临泰山 《登高》 流离夔州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安史之乱 壮 悲 任务一:诗歌中的“意象”逻辑 杜诗的意象群并非对外在世界的简单照搬,而是经过洗练、淘滤,浓缩了内在的逻辑关联。 ———孙晋诺 ①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②请找出前四句意象间的逻辑关联,画出思维导图。 诵读入境,吟咏悟情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鸟飞回 悲愁 落木 长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渚清沙白 无边落木簌簌下,不尽长江滚滚去 AI根据诗句生成的几幅图片,你觉得哪一张最符合诗歌意境? 无边落木簌簌下,不尽长江滚滚去 诗人余光中在《谈文学与艺术》书里记载他和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在台湾的谈话说:无边落木,“木”的后面接“萧萧”,两个草字头,草也算木:不尽长江呢,“江”是三点水,后面就“滚滚”而来,这种字形,视觉上的冲击,无论你是怎样的翻译高手都无法再现。 “来”是“来势汹汹”之意,诗人在此感受到的是时间的压迫感和沉重感,急速奔流而去的江水,正如自身的年华、青春和热情一般,也在迅疾地流逝。 任务二:诗歌中的“悲愁”逻辑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②请以“悲愁”为线索,找到诗歌的情感逻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 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万里”:地之远也 “常”:久旅也 “秋”:时之惨凄 作客 “独”:无亲朋 “台”:高迥处也 悲景 艰难苦恨 新停浊酒 八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景之悲,萧瑟秋景的氛围铺垫 2.人之悲,多重苦难的个人境遇 3.国之悲,壮志未酬的终极遗憾 沉郁顿挫 “顿挫” 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 “沉郁” 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杜甫的诗风 “艰、难、苦、恨”这四字顿挫起伏,浓缩了诗人一生的困顿潦倒,请你就尾联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个人的经历之难(外在) 苦恨———对自己流离、壮志难酬的遗憾(内在) 繁———多 霜鬓———早早地白了头(内心折射到外形表现) 不仅仅写出自己人在羁旅的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沉 郁 艰难苦恨一句,将个人悲伤与家国动荡联系在一起,不仅写出了命运的无常,更写出命运不可承受之重,痛苦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