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燕歌行并序 高适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目 录 解析赏析诗句 壹 作者背景介绍 貮 叁 概括主旨 作者背景介绍 壹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 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册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旧唐书·高适传》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作者简介 高适生平 大器晚成 人生逆袭 巴顿将军: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低到低谷的反弹力。 逆商高的人,才做好命。 高适 少年时落魄,却志存高远;青年时碰壁,仍斗志昂扬;中年时隐忍,终不忘初心;晚年时抓住机会,一飞冲天。 正如冯梦龙在《警世恒言》中所说:“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作者简介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在当时与岑参并称“高岑”。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 ( 边塞F4 )。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在边塞诗中他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歌颂了将士的战功,还陈述了边防策略。此外,还揭露了封建军队中将领与战士的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悲壮”概括高适诗的风格。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解题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引”、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燕歌行———高适 小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公元738年。 军事元帅。指张守珪,当时以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主持北边对契丹和奚族的军事。 给……看。 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应和,唱和。〔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全国卷I)〕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备注:此诗写于738年。其所感之事与张公有关。张公者,即张守珪也,时任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主持北边对契丹的军事,开元二十六年 (738),张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陁罗假以守珪之命,逼迫卢将军乌知义击叛奚余党。知义不从,白真陁罗又假称诏命以迫之。知义不得已出兵,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妄奏克获之功。事有泄漏,玄宗派牛仙童前往调查。守珪又屡赂仙童。二十七年事发,牛仙童被杖杀,张守珪贬括州刺史。高适对此次战败之事,有感而发,写成此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张守珪出塞回来的客人,写了一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