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44923

7.1《短歌行》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185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短歌行,课稿,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短歌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短歌行》选自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这首诗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说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梳理诗歌脉络,准确把握情感基调。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从“忧”的双重内涵、意象象征、用典手法等角度赏析诗歌,理清“抒忧—解忧”的情感脉络,提升逻辑分析与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曹操“求贤若渴”的迫切心境与“统一天下”的豪迈胸襟,体会建安诗歌“慷慨悲凉又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周公吐哺”“青青子衿”等典故的文化内涵,领悟乱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思考理想与担当的当代意义。 四、说重难点 重点:通过诗句分析“忧”的双重内涵 难点:分析“用典手法”的作用 五、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意象和关键词,小组讨论互动。 说过程 (一)情境导课 提问“提到曹操,你最先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答“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展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句,引导思考“为何他的诗歌充满壮志?今天通过《短歌行》走进真实的曹操”。 (二)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一】:诵读诗歌,梳理文脉 诵读诗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解决“衿”“呦呦”“哺”等字词读音与释义。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边听边正音,并注意朗读节奏,同时帮助学生感受意境。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解析“忧”的内涵 通过主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明确: 忧 2.诗中曹操的“忧”体现在哪些地方?请找出相关诗句并分析”,给出思考方向: 明确:① 第一层“忧人生短暂”:依据“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将人生比作清晨露水),暗含“时光有限,统一天下的功业未竟”的焦虑; ② 第二层“忧贤才难得”:依据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依据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小组讨论题:“我们学过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的‘愁’和曹操的‘忧’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 李煜、李清照的“愁”是“小我之愁”:李煜愁“亡国之痛”(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清照愁“离别之苦”“生活孤寂”(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聚焦个人悲欢; ② 曹操的“忧”是“大我之忧”:他的“忧”不只为自己,而是为“统一天下”的理想———忧人生短暂,是怕来不及实现理想;忧贤才难得,是怕没有贤才辅佐理想,始终与“天下”“功业”绑定,更显乱世英雄的担当与豪迈。 【学习任务三】:聚焦意象与用典,破解“含蓄抒情 (一)意象分析: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是什么?曹操真的认为‘酒能解忧’吗?结合下文‘青青子衿’说说理由。” 明确:① “杜康”是酒的代称; ② 酒不是真的能解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诗人马上转到“青青子衿,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