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 教学依据与目标 1. 文本定位与单元关联 《赤壁赋》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的核心篇目,也是整个单元中哲思最为深邃、艺术成就最高的篇章之一。它上承《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对个人情绪的抒写,下启《我与地坛》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以其独特的“由乐生悲,由悲转喜”的情感逻辑和“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辨,将中国文人面对自然与人生困境时的精神超越展现得淋漓尽致。学习本文,对于达成单元“探究自然观与生命哲思”的核心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教材与课标分析 本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骈散结合的文赋,是落实这一要求的绝佳载体。 3.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1)、 梳理文言词句,掌握“如”、“属”、“固”等虚词及“冯虚御风”、“正襟危坐”等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 品味课文精炼、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感受其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理清文章“乐—悲—喜”的情感脉络,探究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2)、 深入理解苏轼借水月之喻阐发的“变与不变”之理,提升逻辑思辨与哲学思考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1)、 赏析“秋江月夜图”的意境美,体会作者如何将景、情、理有机融合。 (2)、 感受苏轼在困境中实现精神超越的人格美与智慧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文中蕴含的儒、道、佛三家思想交融的文化内涵,体会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情感脉络;赏析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主客问答”的实质与“变与不变”的哲理,以及苏轼如何借此实现自我救赎。 二、 教学过程设计(共2课时) 第一课时:泛舟赤壁,品景析情———探寻情感跌宕的密码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情境导入:播放《赤壁赋》的朗诵视频或展现赤壁月夜意境的国画,营造沉浸氛围。 同学们,在我们“自然与心灵的对话”主题展览中,苏轼的《赤壁赋》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今天,我们就化身策展人,共同深入解读这篇千古名作,为我们的展览撰写最打动人心的解说词。我们将聚焦一个核心问题:苏轼在赤壁之下,完成了一次怎样的心灵之旅? (二) 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 初读正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字音(如“冯píng虚”、“舳zhú舻”、“酾shī酒”等)。 2. 梳理结构: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文章记叙了一次怎样的夜游?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明确脉络:师生共同提炼出文章清晰的感情线索:饮酒乐甚(乐)→ 愀然作悲(悲)→ 客喜而笑(喜)。 任务:请学生在课本上划出标志情感转换的关键句。 (三) 合作探究一:赏“乐景”,析“乐情” 问题链驱动: 1. 第一段中,哪些景物描写构成了“秋江月夜图”?它们有何特点?(清风、水波、月、白露、水光…… 空明、澄澈、辽阔) 2. 在此景中,苏轼和客人的行为与感受是怎样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这体现了他们起初怎样的心境? 3. 项目任务衔接:如果让你为这一段配一幅画和一段背景音乐,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审美意象,为展览设计做准备) (四) 合作探究二:探“悲因”,悟“悲情”) 问题链驱动: 1. 音乐的转变(“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为何能引发苏子情绪的巨大转折? 2. “客”的悲叹从何而来?他因何而悲?(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一悲历史英雄湮灭,二悲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之对比,三悲自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 深度思考:这里的“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