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45749

7.2《拿来主义》课件(共35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41795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职,模块,基础,2023,高教,语文
  • cover
(课件网) 拿来主义 鲁迅 教学目的: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 鲁 迅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鲁迅杂文: “论时事不留面子 , 砭锢弊常取类型。” “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统一思想,鲁迅先生特意写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虽然鲁迅着重写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但“拿来主义”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自诩(xǔ) 脑髓(suǐ) 给(jǐ)与  糟(zāo) 粕(pò) 国粹(cuì) 磕(kē)头 孱(càn)头 犀(xī)利 吝(lìn)啬(sè) 徘(pái)徊(huái) 譬(pì)如 蹩(bié)进  残羹(gēng)冷炙(zhì) 冠(guān)冕(miǎn)堂皇 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掌握下列词语: 变 故: 无缘无故: 博而不精: 自 诩: 礼尚往来: 冠冕堂皇: 孱 头: 残羹冷炙: 意外发生的情况、灾难。 自己夸耀。诩,夸耀。 懦弱无能的人。 没有任何原因或理由。 广博而不精深。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2):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3~5):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7):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去”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8~10):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破中有立 (1-6) 立中有破(7-10) 结构思路 送来主义 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对旧文化抱残守缺,对外来文化盲目排斥。 送去主义:实质是“媚外”,对西方帝国主义的讨好。 “抛来”与“抛给”(即“送来”)有何区别? 抛来: 把无用的东西无代价地施舍,门面上维持有来有往的交往原则,一般不怀不良动机。 送来: 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把有害的或不需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非要别人接受不可,意在进行经济控制和文化侵略。 “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送来: 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把有害的或不需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非要别人接受不可,意在进行经济控制和文化侵略。 拿来: 主动权在我,我们从民族利益出发,鉴别精华与糟粕,独立自主地挑选吸收本国或外国的好东西(占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