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燕歌行 ———高适 盛唐国力强大,于是开疆拓土,雄心勃勃。不少人因此搏击沙场,建功立业。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四诗人。 知人 高适,字达夫,唐朝渤海郡人。曾任刑部侍郎、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他的作品中既有揭露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矛盾的民生诗,也有指斥时弊的讽时诗,还有数量最多,思想内容复杂,主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抒怀诗。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边塞诗。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论世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解题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此地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 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文体知识:边塞诗 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凄苦的怨战情绪,沉痛的反战思考 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对和平、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诗歌结构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失利 被围 死斗 出师 战事发展的顺序 : 诗歌赏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一、出师 诗歌赏析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二、战败 诗歌赏析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三、久围 诗歌赏析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死斗 为什么忆李将军呢? 思考 以李将军为楷模,为军人的气节而死; 与带军打仗的将军形成对比,李将军有勇有谋,且体恤士兵; 寄寓了诗人对现实(将军的无能)的委婉批判; 间接表达了自己想成为李将军的志向,越是“沙场征战苦”,越需要李将军那样的人。 艺术特色 ① 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句式整散结合。 ② 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③ 运用典故。 ④ 本诗通过对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战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抨击将帅无能且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奋战的广大士兵予以深切同情。 您的观看 谢 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