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二) 学习目标:如何发现一个判断中可能存在的逻辑谬误? 什么是判断? 用陈述句来表达对某事物的明确或模糊的断定,就属于判断。 1.雪是白色的。 2.今天可能下雨。 3.金属是会导电的。 4.有的鸟不会飞。 5.他跑得比我快。 什么是判断? 定义: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的主要特征是: (1)有所断定; (2)必有真假; (3)判断由概念组成,由它组成推理,是连接概念 和推理的中间环节。 判断的类别 判断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直言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负判断 (是对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 (是对事物间关系的断定) 命题的类别 命题 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 直言命题 (性质命题) 关系命题 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负命题 (是对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 (是对事物间关系的断定) 每一种类型的判断,都有相应的逻辑规则,对其包含的各个要件,都有着一定的要求,一个要件不符合规则,就会出现谬误。 例:直言判断/直言命题 所有 昆虫 必然 (不)是 有六只脚。 (有些) (可能) 量项 主项(S) 模态词 联项(质) 谓项(P) 逻辑结构:所有(有的)昆虫必然(可能)(不)是有六只脚。 按判断的质和量的结合,直言判断(命题)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单称肯定判断,即断定某一个别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某个S是P(SaP)。 单称否定判断,即断定某一个别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某个S不是P(SeP)。 全称肯定判断,即断定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所有S都是P。(SAP) 全称否定判断,即断定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所有S都不是P。(SEP) 特称肯定判断,即断定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有的S是P。(SIP) 特称否定判断,即断定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逻辑形式为:有的S不是P。(SOP) 谬误的种类 1.主谓不合 例:(1)鲁迅的故乡是绍兴人。 主项“故乡”和谓项“人”在外延上没有相容内容,无法搭配。 S P 图示: (2)所有的鸟都会飞。 主项“所有的鸟”的外延和谓项“都会飞”的外延是交叉关系,也就是说有的鸟会飞,会飞的也不全是鸟,而该判断对所有的鸟都做了“会飞”的断定,就出现了谬误。 S P 图示: (3)鲸鱼不是哺乳动物。 主项“鲸鱼”和谓项“哺乳动物”在外延上有相容关系,确切来说是真包含于关系,逻辑上应对两者的所属关系予以肯定。 S 图示: (4)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不是北京。 主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外延和谓项“北京”的外延完全重合,逻辑上应对两者相等关系予以肯定。 S P P 图示: 总结: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肯定判断中,主项和谓项在外延上没有相应关系就不能做肯定判断;在否定判断中,主项和谓项在外延上没有不相容关系就会造成谬误。对主项和谓项外延关系判断的恰当与否,决定着是否出现谬误。 2.虚假预设 例:现任法国国王是个秃子。 这个判断里预设了法国有现任国王,而实际上这个主项不存在,那么对它的判断自然就没有意义。 3.量项不当 例:(1)有些浪费应当避免。 全称误作特称。这个句子是个特称判断,结合事理看,只要是浪费都应避免,不需要特别指出部分浪费应当避免,前面加特称就多余了。 (2)所有中国人都失去自信力了。 特称误作全称。这是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里批判的观点,它明显不符合事实,因为尽管有些国人的确失掉自信力了,却不能因此以偏概全。鲁迅在文中驳斥到“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