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54151

【高考二轮】第二部分 第八章 词类活用(高中语文课文古诗文深度解读与训练)-解析版

日期:2025-11-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5次 大小:15966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课文,解析,训练,解读,深度,诗文
  • cover
古诗文深度解读与训练 ———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中园未来教育研究成果 古诗文深度解读 第八章 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者基本功能未变而 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将大多 数情况下词类与句法成分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如下: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主要充当主语或宾语,后面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 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 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规律 1.名词 +名词 现代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如“报纸杂志”),也可以是偏正关 系(如“中国地理”)。在文言文中,如果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果两个 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规律 2.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副词:不、弗、皆、都、已、未;能愿动词:会、能、欲、敢、当、可 如:①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③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④公子怒,欲鞭之。 分析:①句中“数”为副词(多次),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 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能”为能愿动词,后面跟动词,故“水”活用为动词,译为“游 泳”。 规律 3.所+名词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庖丁解牛》) 分析:“所”的用法一般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故①句中“志”为名词, · 172 ·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标记”。②句中“履”本义为“鞋”,此处活用为动词,译为“踩踏”。 规律 4.名词+代词 代词(通常为之、其、尔、汝、者、等)代词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②驴不胜怒 ,蹄之。 分析:“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为动词,译为“给……命名”。 “蹄”原为名词,但因前面有代词“之”,所以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脚踢。 规律 5.名词 +介词结构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分析:①句中“舍”为名词“房屋”,在句中放在介宾短语前面,翻译为:【在它的山脚下】 筑舍定居,活用为动词。②句中“渔樵”为名词,在句中放在介宾短语前面,翻译为:【在江中 的小洲】打渔砍柴 ,活用为动词。 规律 6.名词 +连词 +动词 如:①又前而为歌曰②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③扣舷而歌之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分析:句②“耕”和“蚕”原本是名词,分别表示耕作和养蚕的行为,但在句中它们被用作动词, 表示“不进行耕作却有食物吃”和“不进行养蚕却有衣服穿”。 句④“衣”字是词类活用 ,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衣”的本意是“衣服”,是名词。但在句 中的意思是“穿”,是动词。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 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文言文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日”“月”“岁”放在动词前面活用为状语时,表示动作的经常性,具有“每天”“每月”“每 年”的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