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第二部分 散文阅读丨 第四章 分析散文文本特征 学前微语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基本特征。鉴赏散文,抓住“神”,即能理解为何写入这些“形”;分析 “形”,离不开“神”的统摄。考查散文基本特点的题目还有一些变式问法,因文设题,非常灵活, 如根据对一篇散文的评价来设题,或者针对一篇散文的属类设题,需要结合题干的问法进行作答。 活动一 分析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神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缝 隙 朱以撒 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那 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 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 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 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 喜。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 到改变。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 释放了它们。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 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但 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他觉得有责任把秘密首先传达给太守。接下来就是寻找秘密的入 口。这个入口已经不见了,连同周围的环境都陌生之至,寻找宣告失败。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 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 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 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 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 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追溯它的由 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 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 - 107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 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 成为胶状,被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在我 看来,桃花是虚的,便于托寄情性,也便于浮想联翩,真是妙不自寻。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 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 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每个学期上课,我都会想几个题目,让研究生去写。通过文章,窥探其中的主旨和表达,究竟 有哪一些差异,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总是强调,我写故我在,如果不用文字表达出来,还真不知道 一个人如何想,想如何。正是写作罄露了他们的才华和情性,或者点缀了一些奇诡和荒唐。正是从 一些语言的缝隙里,我察觉到文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