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附录二 新高考 20 篇背诵文言文默写训练题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一) 《劝学》 一、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 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描绘即使是大鹏也依然有所恃, 荀子《劝学》中直接表明类似观点的两句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只是“ ”, 所以你每天思考,还“ ”。 4、《劝学》中提到,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但做事专一;螃蟹又有腿又有钳,却“ ”, 原因是“ ”。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在《劝 学》中也用“ , ”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6、《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 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二) 《师说》 一、理解性默写 1.《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 , 。 3.《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胜过“师”,“师”也可以逊于“弟子”,“师”和“弟子” 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 , ”而已。 4.《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 , ”是相同的。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 302 - 丨附录二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三) 《赤壁赋》 一、理解性默写 1 、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道理的句子是“ , ”。 2 、《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句子是“ , 。 3 、《赤壁赋》中以“ , ”两句形容小船 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4 、《赤壁赋》中描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 5 、《赤壁赋》中苏轼看着月下美景纵酒放歌,其中写船桨在月光浮动的水面划过的歌词是“ , ”。 6 、《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是“ , ”。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四) 《登泰山记》 一、理解性默写 1、《登泰山记》中写日出之后,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有的阳光照射到,有的照不 到,呈现出的颜色是“ ”,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 ”, 有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 2、《登泰山记》中作者以日观亭为中心,写“ , ”,接 着还把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风景图。 3、《登泰山记》中作者观看道中石刻,感叹自唐显庆以来“ ”,感慨 “ ”,都来不及一一前往观看。 4、《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山顶“ , ”,很少 圆形的,这几个短句着重写了山石的颜色和状貌,语言精简有力。 5、《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山顶树杂松多,它们“ , ”,这 几句着重写了松树的状貌。 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到了日观峰,看到“ , ”,与前 文“大风扬积雪击面”相回应,并以此结束正文。 - 303 - 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导与练丨 古诗文默写强化训练题(五)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理解性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 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毋吾以也。居则曰:‘ 。’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3、《子路、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