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单元任务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先秦诸子散文的专题研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领略先秦诸子的思想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涉及修齐治平、知常达变、爱和平、讲仁爱等人文话题,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选文都围绕着诸子对立身处世之道的论述展开。诵读这些语录和作品,我们可以想见诸子风采,感受到先秦百家争鸣的盛况。 研习这些作品,要善于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领会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提高修养、精神成长的启发意义;要善于理解各家论说事理的方法和妙处,比较语录体、专论体、寓言体等不同的论说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宋朝宰相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家经典,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导入 学习目标 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壹 贰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叁 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肆 提升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qūfù)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想破灭后,著书立说。孔子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的功业: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里;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论语》 “论”,编写,编纂;“语”,言论、对话。《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及说话的对象);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为辅,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n→v,吃饭。安:安逸,舒适。敏:勤勉。而:表并列。状语后置。 就:接近、靠近。金就砺则利。就车。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而:表顺承。正:匡正。焉:①语气助词。②代词,自己,自身。 谓:说。已:同“矣”,句尾语气词,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