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67434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282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
  • cover
14-2 *荷塘月色/朱自清 课程:高中语文 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 章节:14-2 *荷塘月色/朱自清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清新典雅、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及叠词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作者情感脉络,理解情感复杂交织,通过分析文本提升逻辑与形象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细腻的景物描写,体会月下荷塘朦胧幽静之美,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中蕴含的民族审美心理,体会作者情感,激发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写景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内心情感。 赏析文中比喻、通感、叠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对营造意境和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交织的复杂情感及其产生的时代与个人背景。 领会文中虚实结合、以景衬情的艺术构思,感受月下荷塘所象征的精神寄托与现实回归的矛盾。 课堂导入 夏日的夜晚,你是否也曾独自漫步,感受过月光下的宁静与思绪的自由?今晚,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走进清华园那片荷塘,看月色如水,听荷香轻漾。在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低语中,品味一份独处的孤独与美。一篇《荷塘月色》,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颗心在静夜中的轻轻诉说。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他的散文以语言清新、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著称,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深沉的情感。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文合集《踪迹》等。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春》等篇被广泛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影响深远。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美文”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将写景、抒情与哲思融为一体,开创了现代白话散文的新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地点是北京清华园。这一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动荡的一年: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社会局势紧张,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苦闷与彷徨。朱自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虽身处校园,但内心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思想上充满矛盾与挣扎———既不满现实,又无法投身激烈的社会变革;既渴望宁静,又难以真正超脱。他在日记中多次流露出内心的烦闷与孤独。 课文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是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绪驱使下,他夜游荷塘,借景抒怀,试图在自然美景中寻求片刻的精神慰藉。因此,《荷塘月色》不仅是对月下荷塘美景的描绘,更是一次心灵的独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精神困境。这一背景对于理解文中“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基调至关重要。 文学文化常识 “采莲”的文化意象:采莲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常见于六朝乐府诗中,如《西洲曲》《采莲曲》等。它不仅是一种劳动或娱乐形式,更承载着浪漫的情思与青春的欢愉,常用来象征爱情、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中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南朝民歌《西洲曲》,既增添了文化底蕴,也反衬出作者现实中无法享受这种自由快乐的遗憾。 “梵婀玲”:即violin(小提琴)的音译,出现在20世纪初的汉语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营造优雅、抒情的氛围。文中用“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月光与树影的和谐之美,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感受,体现了通感手法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对西方艺术的接受与融合。 “荷”与“月”的传统意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荷”象征高洁、清雅,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