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67504

2026届高考语文知识清单: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264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6届,高考,语文,知识,清单,诗歌
  • cover
第二讲 鉴赏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技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所起到的作用。 复习任务 熟悉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辨析其易混手法,掌握表达技巧的特征与作用。 突破点一 鉴赏修辞手法 知识梳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说明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作用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典例分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分析:以水喻愁,将愁思比作滔滔不尽的春水。“愁思”本为无形的东西,此处却将其化成有形之物,突出了“愁”字。 2.比拟 说明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 ①突出事物特征;②使语言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 典例分析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分析:使用拟人手法,写“废池乔木”至今还厌恶说起旧日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写出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 3.设问 说明 先提出问题,接着回答。 作用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厘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 典例分析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分析:运用设问,引出情感句,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4.借代 说明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等。 作用 ①突出特征,明确重点;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的作用。 典例分析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分析:以“丝竹”代指音乐,使诗句表达更加形象化。 5.反问 说明 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②使句式富于变化,掀起波澜。 典例分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分析:“如今有谁堪摘”运用反问的手法,写出自己无心摘花的苦闷之情。 6.夸张 说明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 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读者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读者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典例分析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分析: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7.双关 说明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作用 使诗歌的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意蕴丰富,余味深长。 典例分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分析:运用双关手法,“丝”和“思”谐音,“到死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泪”指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8.互文 说明 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作用 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典例分析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分析:运用互文手法,形式上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练,内容上写出松柏和梧桐枝繁叶茂的特点,象征了焦、刘至死不渝的爱情。 审题定向 题目 定向 两首诗的三、四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修辞在两首诗中又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给出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在文中具体体现的异同。 技法点拨 鉴赏修辞手法“三步骤” 针对训练 [2022北京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