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70266

10.2《师说》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27234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0.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韩 柳 三 苏 斗 欧 王 韩 愈 苏 洵 柳宗元 苏 轼 欧阳修 苏 辙 王安石 曾 巩 公 巩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 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 称“韩文公”。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昌黎先生集》传 世。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韩愈和柳宗元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 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 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韩 愈 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 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qiè qiè) 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从魏、晋以后,人们就更加不愿意拜人为师了。当今世上没听说有老师的事, 有的话,人们总是嘲笑他,认为他是狂妄的人。唯独韩愈不顾世俗之见,冒着别人的 讥笑和侮辱,招收后生辈做学生,写了《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 然聚在一起责怪、辱骂他,他们指手划脚,白眼示意,添油加醋地议论他。韩愈因为 这样得了狂妄的名声,在长安居住,连饭菜都还来不及烧熟,又急忙携家东迁。象这 样情况已有好几次了。 文题理解 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 “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是古代用记 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一种议 论文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 解。“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韩愈 《马说》 周敦颐 《爱莲说》 说 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 柳宗元 《捕蛇者说》 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诵读经典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fú)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诵读经典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xiāng)、老 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文意理解 古之 必有师。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 (古)泛指求学的人。(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