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71140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1次 大小:210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 cover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学要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情景导入 一、 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情境导入:古人颇得竹的灵气,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似风雨丽人、江南才女。古人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又被文人画得生气勃勃。柯九思就有《题文与可画竹》:“湖州放笔夺造化,此事世人那得知。跫然何处见生气?仿佛空庭月落时。”(跫然--猛然,一下子。生气--神气。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 根据教师引导初步进入作品内容…… 知人论世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 同王安石一样,苏轼对北宋的局势也感到不安。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过多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大部分时间过的书房生活,对社会国家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反对急进措施。王安石变法,他上书反对,被捕入狱,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接触了下层人民,但政治上的挫折,也助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情绪,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表示反对,但对有些措施,是表示赞同的。 因此当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苏轼提出反对,又遭旧党攻击。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岭南、海南,生活十分艰苦,但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迁,次年死于常州,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2、写作背景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柬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文章总结文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