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507311

包楞调 课件+教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21917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包楞调,课件,教案
    包楞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一带民歌特点,由于文化差异较大,所以要让学生多听、多领会,才能在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云南学生,风格上的变化是学习的关键。应正确引导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等齐鲁燕赵支脉民 歌的特点。掌握“鱼咬尾”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掌握民歌的流变性。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那些省吗? 生: 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这一 代属齐鲁燕赵。 2.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包楞调》 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 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 泼。 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名。 2.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 生划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 3.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的音响。 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 生: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 三、课堂小结 课件8张PPT。包楞调聆听、体会歌曲情绪。  《包楞调》的由来  历史上,山东成武的梁王庙等寺庙都有庙会。每逢庙会,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尤以妇女拜佛念经者多。 一开始,庙前常有年迈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一头为了平衡衬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   后来,这种形式被改成一头是个莲花盆,一头是个大鲤鱼,担子用竹片制成,光滑而有弹性,招来众人围观,边舞边唱小曲。唱词有的来自佛经、民间故事等,曲调有的是当地民歌,有的是地方戏曲,《包楞调》就是其中的一首。 读一读节奏,唱一唱旋律。“鱼咬尾”《包楞调》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 之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歌曲《包楞调》请您欣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